□ 隋海燕
政府采购领域的制度创新正成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山东烟台近期推出的标准化材料报送规范,通过统一市县审查标准、建立全程留痕机制,让企业维权从“开盲盒”变为可预期的“导航服务”,这一探索不仅折射出“以制度约束权力”的改革逻辑,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制度创新的涟漪效应。
横向观察各地实践,流程再造成为破题共性。烟台将维权材料细化为三个阶段50项条目,如同为企业发放“维权说明书”,这与辽宁沈抚示范区“一业一证”改革异曲同工——后者将医疗器械经营的多项许可整合为一张综合许可证,材料精简70%。浙江海宁的“无证明化”改革则取消19项证明材料,仅保留必要材料,让企业办事“轻装上阵”。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用清晰的清单替代模糊的自由裁量,使政府服务可预期、可验证。
在透明监管层面,烟台要求争议处理全程留痕,文书信息强制公开,类似贵州贵阳推进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后者通过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将行政审批从“群众跑腿”转为“数据跑路”。辽宁发布的《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更将高频事项办理路径制成二维码,让权力运行轨迹“扫码可查”。这些实践表明,信息对称是政企良性互动的基础,当企业能像查快递一样追踪案件进展,制度公信力便自然生长。
权力制衡的创新路径在各地呈现出多样性。烟台“市级审查+基层执行”的分层机制,与河南社旗县“容缺受理+承诺制”形成呼应——后者允许企业“先办证后补材料”,同时建立“督查+问责”闭环,实现企业诉求100%解决。广东横琴海关的“琴澳规则衔接”则通过跨境执法协作,使口岸通关量增长79%。这些案例揭示,有效的权力约束需要上下联动与跨域协同,既要保留基层灵活性,又需构筑统一底线。
更深层次的改革已触及法治化内核。云南推行政府采购行政裁决示范点建设,编制标准化操作指南,并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实施智慧监管,实现采购全流程可追溯。山东青岛将党建融入政府采购,通过“红管家”品牌联创机制,将廉政建设与业务指导深度融合,全年查处违法违规问题1121个。这些创新与财政部在自贸区试点的异常低价审查机制形成共振,借助AI技术搭建智能决策模型,使价格审查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
从胶东半岛到云贵高原,这场制度创新的浪潮正重塑政企关系。烟台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企业维权时间平均缩短30%,重复投诉量下降45%;云南2024年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额达824亿元,占采购总规模82%。这些成效印证:当权力运行轨迹清晰可见,当市场规则取代人情博弈,制度优势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正如山东威海在法治建设中形成的“遇事找法不找人”共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企业触手可及的操作指南。
当前,制度创新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广东中山取消投标保证金,推行信用承诺制,同时与20个地市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将“诚信约束”与“技术赋能”相结合;财政部在自贸区试点异常低价审查,既防范恶性竞争,又通过智能模型辅助决策,为全国提供改革样本。这些探索共同勾勒出政府采购改革的未来图景——用制度刚性压缩权力弹性,以技术透明筑牢公平基石,最终让市场活力在法治轨道上自由涌动。
(作者系烟台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