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 雪
工作日的早上,走进公司附近的咖啡馆,买一杯能让你精神焕发的咖啡。这杯咖啡装在一个结实、耐用、保温性能极佳且手感舒适的可循环使用的杯子中,下班顺路将杯子归还给店员。杯子在咖啡馆经过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处理后,便准备好了迎接下一位顾客。
这样的场景,或许不再只是想象中的美好。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茶饮业开始积极探索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可行方案。
“循环重用杯的推广,是塑料污染治理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近日,本报记者从广东省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协会、环保组织“摆脱塑缚”等联合主办的“循环重用杯,餐饮业创业新风口”创业分享会上获悉,对于这一变化,消费者表现出了极高的接受度和期待。消费者认为,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杯子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带来更加独特的消费体验。同时,他们愿意为环保付出一定的额外成本,比如支付一定的押金或使用费,以确保杯子的循环使用。
广东省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协会总工程师傅智健表示,推广循环重用杯不仅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餐饮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球纷纷布局重复使用模式
奶茶、果汁、咖啡……迅猛发展的现制饮品行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样的选择与美味,也带来了大量一次性塑料包装垃圾。环保组织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发布的《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奶茶行业减塑路径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在现制茶饮上的消耗量突破了213.1亿杯大关,这就意味着国人平均每秒钟喝掉了676杯奶茶。环保组织“摆脱塑缚”发布的《外卖塑料污染综合治理解决方案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外卖塑料包装废弃物总量在46万吨至168万吨之间,新茶饮行业的塑料废弃物已经达到同样体量。
这些塑料垃圾,有一部分将会进入海洋。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有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倾倒入海。目前,海洋中已累计超过1.5亿吨塑料垃圾,其中大部分难以降解,留存时间长达数百年。这些塑料垃圾不仅占据海洋空间,还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威胁。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饮料消费模式,就需要让可重用和可再灌装的选择大规模地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寻求减塑方案,全球纷纷布局重复使用模式。
韩国济州岛正通过PRUNCUP项目迈向“零一次性用品”的绿色未来。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在100多家咖啡馆试点,游客和居民可租用循环杯并归还至指定地点,杯子经清洗消毒后可重复使用。PRUNCUP还引入多个活动,成为济州岛环保活动的首选。与此同时,PRUNCUP与当地旅游业融合,为每年超过1500万游客提供便捷的零垃圾旅行体验。
据介绍,济州岛每年有6300万个一次性杯子被丢弃,PRUNCUP展示了打造“无一次性用品济州”的潜力。通过重用倡议,济州岛上可重用餐具越来越普遍。
在丹麦奥胡斯,人们手中的咖啡杯正悄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循环重用杯取代一次性杯,喝咖啡不再产生一次性垃圾。这场由全球资源回收解决方案提供商陶朗集团发起的城市实验,不仅让环保从口号变为日常,更揭示了循环经济背后的商业新机遇。
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介绍,该项目基于押金制,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点,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归还循环杯。与使用一次性外卖包装相比,可重复使用的外卖包装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优势显著。数据显示,自2024年2月至11月,该项目已成功回收超过1.2万公斤的塑料垃圾,避免了大量一次性杯子的焚烧和填埋。
近年来,星巴克在包括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等全球超过25个市场持续推进“借用循环重用杯”(Borrow A Cup)计划,旨在减少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推动可持续发展。该计划通过提供特制的可重复使用的循环杯,供顾客购买饮品时使用,并在使用完毕后归还至门店,杯子经过专业清洗消毒后可重新投入使用。
中国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持续提升
在我国,环保意识的觉醒正在推动消费者对重复使用模式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摆脱塑缚”项目经理陈艾佳介绍,“摆脱塑缚”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者对于重复使用态度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重复使用模式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在过去一年中显著提升。
在陈艾佳看来:“公众对重复使用模式背后环保价值的认知度较高,体现了近些年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广的初步成效。”
调查发现,66%的受访者表示能够识别重复使用模式,并认为其“更环保”和“更便宜”。不过,不可忽视的是,部分消费者对重复使用模式的卫生问题表示担忧。《报告》指出,通过加强科普宣传、优化产品设计以及公开清洗消毒流程,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接受度。“重视清洁消毒的流程、公开卫生执行的标准并严格遵守,企业可以向消费者作出安全承诺,也能让消费者感到更放心。”陈艾佳认为,监管部门应定期检查重复使用产品的卫生是否合格,也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环保部门的做法,如由有关的监管部门向符合要求的品牌颁发卫生合格的专门标志。
常新杰说:“消费者对循环杯的卫生存在顾虑,需要政府背书,就像国内餐厅普遍使用循环餐具一样,让消费者消除担忧。”
与此同时,还必须确保这些可重复使用产品的便捷性得到充分保障,在产品设计上考虑其轻便性,以及归还流程是否简便。陈艾佳表示:“产品设计上的微小改进往往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产品宣传方面,也应着重强调其环保价值,讲述可持续发展的故事。陈艾佳说,例如,向消费者阐明循环使用杯子相较于一次性杯子的环保优势。持续跟踪市场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推广策略,助力可重复使用产品的持续迭代与优化。
此外,《报告》还显示,超过66%的受访者愿意为重复使用产品支付绿色溢价,超过74%的受访者接受押金制,这为重复使用模式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企业消费者协作打破循环模式不经济性
我国在现制饮品行业引入循环杯具备诸多优势。“摆脱塑缚”外卖减塑项目主管丁奕介绍,首先,国内已拥有许多重复使用系统或循环杯系统的基础设施,如普遍的移动支付、征信系统在共享经济时代得到发展,消费者对循环杯的接受度逐渐提高。物流配送方面,即时配送的履约能力突出;智能外卖柜、智能回收机以及菜鸟驿站等智能设备和设施,为逆向物流提供了重要的中间节点。其次,我国在杯子制造、技术应用等方面也有优势,全球各地使用的循环杯很多是中国制造,且物联网追踪技术成熟。进入AI时代后,AI可助力循环杯模式发展,它不仅能精准预测杯子投放量、追踪循环次数,企业还能借助AI分析数据,洞察消费者行为。此外,中国茶饮企业富有创意,一旦认可并采用循环杯模式,有望创造出更多新颖的应用方式。
“然而,我国现制饮品行业引入循环杯也面临一些挑战。”丁奕表示,一方面,政策驱动力不足,一次性杯成本过低。一次性杯子和餐具从原材料生产到丢弃、收集、回收和焚烧等全生命周期的真实环境成本,并未体现在杯子的售价中。因此,需要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押金制等政策工具,来反映一次性用品的真实成本。另一方面,国内相关布局尚未形成。虽然已有一些基础设施优势,但这些优势目前还只是分散的点,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和适合重复使用模式的布局。
“推广循环杯最大阻力是循环模式的不经济性。”常新杰认为,当前一次性模式存在部分不透明、不明显的成本,如废弃物治理成本由财政承担。若将外部成本量化并纳入计算,循环杯在经济成本上更具优势。政府应立法推动变革,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征收再生塑料税等,使循环杯成本优势凸显,促进其普及。
常新杰提出,重复使用包装的普及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欧盟多个国家已通过立法对一次性包装征收税费,并强制商家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包装选择。而针对消费者对循环重用杯的卫生疑虑,常新杰表示,陶朗的循环重用杯系统通过数据透明化和专业消毒流程,确保了重复使用包装的卫生和可持续性。
“现在的一次性模式下,有一些成本是不透明、不明显的,消费者相对感受不到。比如垃圾废弃物需要政府花钱去处理。如果我们把所有成本量化、凸显、折算,循环模式总体上一定是比一次性模式更优的。循环模式一定要政府牵头制定关键的制度工具。”常新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