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智勇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服贸会……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项“北京亮点”,引人关注。那么,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又有哪些新的谋划?在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
杨秀玲给记者列出了一份北京市发展改革委2024年的工作“成绩单”:
在创新发展方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全力支持和服务在京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29个科技设施顺利进入科研状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发布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认定了140余个首台(套)产品等。“这些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首都的创新活力。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98万亿元,同比增长5.2%。”杨秀玲说。
在协调发展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了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印发实施了京津冀三地共同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行动方案,建立了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快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等。“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十年来首次全部高于国家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协同发展策略是有效的。”杨秀玲说。
在绿色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出台了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印发了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绿色发展;推动了一批花园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工,如六环高线公园、观长城森林步道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首都的绿色生态品质。”杨秀玲谈到。
在开放发展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完成了413项营商环境改革任务;完善企业“服务包”制度,为企业提供了5.7万余项服务;出台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方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功举办第二届跨国药企北京行圆桌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首都的开放度和影响力。
在共享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聚焦“老老人”“小小孩”等群体的问题,开展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适老化改造公共样板间建设试点;推动多条地铁线路的开通运营,实现“七站两场”地铁服务全覆盖;焕新亮相了多个城市公共空间,如德胜门文化街区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杨秀玲表示,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聚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推动出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全力支持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保持城市副中心千亿级投资强度,建设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等。
——扩大有效需求方面。认真落实好“两重”“两新”政策,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创新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消费领域改革,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等。
——增强群众获得感方面。结合人口发展趋势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推进儿童医院亦庄院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强重点功能区交通联络和加快实施轨道交通三期规划;推动一批地铁线路的建成投运和继续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