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收官之年 共谋新篇·全国两会特别报道03

代表委员聚焦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低碳转型

降能耗优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于2024年正式启用,工厂设计新能源汽车年产能为28万辆左右。图为长 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自动化生产作业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 本报记者 白雪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各项提案议案,一系列规划和举措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描绘出清晰蓝图。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过去一年,我国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更趋活跃。

按照“十四五”规划的部署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不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的“1+N”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初步建立起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表示,随着这些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从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到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4年的90.4%,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从2020年的77.4%提升到2024年的83.7%;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降低、结构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56.8%降低到2024年的53.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从2020年的24.3%增长到2024年的28.6%;国家节水行动持续实施,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从2020年的57.2立方米、32.9立方米降低到2024年的46立方米、2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为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具体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重点用能用水单位节能节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能源结构优化是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重要一环。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提交了多份有关能源的提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截至2024年,国内输氢管道总长度仅400公里,终端加氢站数量约500座,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为2.7万辆。为此,他建议完善氢能管理体系,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统一规划、建设和审批流程;研究构建全国氢能管网“一张图”,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全国跨区域氢能高速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在经济圈布局氢能高速网络。同时,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推动资源丰富地区与需求旺盛地区协同发展,加大对加氢站建设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目标到2030年,全国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党委书记雷燕琴关注到农村新能源发展问题。她所在的畲族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生态资源丰富,但传统电网难以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乡村旅游设施用电需求与新能源发电时段错位。她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新能源消纳体系与绿色旅游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探索“电—景—产”协同发展新路径,构建“新能源+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旅产品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水务公司首席工程师李丽丽长期关注污水处理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她建议应进一步加大中水管网的建设,尤其是在工业园区或是道路建设时,把中水管网放到同自来水管网、供热水管网同等重要的地位,让用户能更方便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回用率,助力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低碳化。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建议,对于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政府应给予更多支持和引导。“国家已经设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并主动作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围绕绿色建筑行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提出多项建议。首先,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领域有关政策、标准。具体来看,加快构建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核查和监管体系,推动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应用,确保碳排放目标的精准实施。其次,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鼓励绿色建筑认证,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推动建筑领域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尽快细化政策法规,明确新建筑与既有建筑低碳改造的标准、年限、比例等问题。加速出台具体方案,提出建筑低碳改造的推动节点、保障措施等,推动临电(光伏)上网、绿电收益分配等机制落地。

2025-03-09 代表委员聚焦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低碳转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604.htm 1 降能耗优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