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时代的浪潮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 向前文/图
2025年伊始,一场来自东方的科技与文化盛宴席卷全球: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大模型、春晚扭着秧歌的宇树人形机器人,还有百亿元票房的动画电影《哪吒2》。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现象级事件,是时代的偶然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吴孟彧,中大家庭医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以“孟彧先生”为笔名的文化传播者,在文化领域深耕二十余载,成果斐然。多年来始终践行其核心主张——“中道精神,是东方文明给信息时代的献礼”。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这一理念正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面对信息洪流的冲击,她坚信,只有植入东方文明的“定海神针”,才能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
中国智慧与现代生产力的深度适配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人工智能具备典型通用技术特征,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其中,宇树机器人的全景感知、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在当代的生动应用。当数据如潮水般涌来,西方线性逻辑导致的思维过载与东方势能的涌现式应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算力资源受限的形势下,吴孟彧深信,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秉持东方思维的企业家,以惊艳世界的作品,证明东方文明的结构性优势。
吴孟彧认为,在AI赋能的当下,资讯触手可及,如何将无限可能转化为有效现实,成为未来人类的核心能力。而“有效”的选择,需要价值的锚定。只有立下“定海神针”,人类才能把AI工具的使用引导向意义创造,也即人与AI共创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文化内核:从个体到社会的系统重构
改革开放40余年铸就的经济奇迹背后,中国经济的飞跃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隐性代价逐渐显现。在吴孟彧看来,这种现代性困局折射出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架构滞后,本质是中西方价值坐标系碰撞的深层症状。
此外,从2024年开始,她提出全民心灵绿洲建设的“树洞计划”,选择用自身经历、所学的专业来支持更多的人,希望感召百万“树洞师”,全天候免费为社会提供倾听陪伴,以心暖心,让善意自由流动。
在AI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适应难题中,吴孟彧及其团队对“AI时代人应该具备什么能力”有着深刻的见解。围绕“将工具使用导向意义创造”这一时代的关键性命题。吴孟彧提出信息时代人应该具备三种复合能力:网格思维力、显现力、感受力,并为此研发出系列游戏化学习体系,助力学人迅速跨入把硅基智慧作为人的生物智能延伸与辅助的“双基智慧体”时代。
吴孟彧认为,最需要这套游戏体系的是孩子们及他们的家长。她进一步为家长设计了“3A成长法”(目标力Aim、方法力Approach、行动力Ac-tion),帮助父母在亲子互动中成为“树洞师”——既能运用“能所分离”的思维引导孩子与家人,也能在与AI协作的过程中,感受善意在家中自由流动,这种影响会从家庭延伸到班级、校园,以至社会。
文化自信的全球表达
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人们常会迷失方向。东方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恰似经过格物致知后获得的真知,如同关闭喧嚣的接收器,唯有明悟这种真理之人,方能立于数据洪流中岿然不动。中道精神,是东方文明给信息时代的献礼——当硅基算力铺天盖地时,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独有的感知力,才是所有AI存在的意义坐标。把握“能所分离”的智慧,保持思维的澄澈清醒,即便身处信息染缸,依旧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以闲庭信步的姿态面对万千变化。当东方智慧坚守的人本精神与天人合一理念深度融入技术发展,必将激发出AI工具更极致的人文创造力。可以预见,像饺子、梁文峰等这样在技术与人文交汇处破茧的探索者,会如繁星般涌现。
从春晚机器人的灵动舞步,展现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时代到来,2025年的中国正书写着这样的故事:当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深度融合,发展的命题便超越了物质积累。吴孟彧用20年探索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刻传统,而在于让古老智慧照亮现代人前行的道路。未来已来,东方文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并引领这个时代。
未来,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用创新的方式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展示中国的物质文明成果,更要展示中国的精神文明风貌,让世界看到一个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