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政策“组合拳”效果 初显北京力促一季度“开门红”

北京“机器人大世界”坐落于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是“机器人展示+应用体验”的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图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进行行走展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 本报记者 刘政 张智勇

日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召开“提信心稳预期促发展一揽子政策举措精准协同发力”媒体吹风会,介绍开年以来的各项工作成果。

“目前,北京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向好态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综合处处长王育玲分析说,高频数据表现较好。截至2月20日,北京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5%,其中,汽车、电子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3%、30.1%,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开票金额同比增长10.4%,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2%、17.8%。消费持续恢复。银联刷卡消费金额同比增长6.8%。投资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月25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的一季度160项计划开工市区重大项目已实现开工110项,开工率68.8%、与去年同期持平。

据了解,自1月9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媒体吹风会,发布一季度“开门红”六大行动和51项具体措施以来,北京市各部门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推出一批组合政策,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落实落细国家政策。

王育玲表示,春节前北京市安排今年加力扩围积极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发布了家电、电动自行车、汽车、手机等数码产品等4类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在及时做好政策接续的同时,扩大参与品类和渠道,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电梯、用能设备等设备更新项目征集。”

北京市商务局消费促进二处处长张竞天介绍,北京市按照“立减补贴”模式,统筹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和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2项政策,从三个维度推动政策加力扩围:一是品类增加。家电补贴商品由2024年实施补贴的8类扩大到12类,新增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产品;新增实施对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补贴。二是力度加大。将空调产品由每人补贴1件增加到每人补贴3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商家扩围。北京市商务局对2025年参与“立减补贴”模式政策实施的企业采取动态征集补充方式,实现随报随审随入围。

“截至目前,全市参与企业已由2024年的148个商家852个门店扩增到364个商家2490个门店,进一步提升享受补贴的消费体验。”张竞天表示。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王育玲介绍,北京市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重点,重要工作靠前部署,如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快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促进科幻产业发展、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等一批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出台了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2025年工作要点等。

“《若干措施》是北京市专门就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出台的专项政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服务业处处长梁杰表示,以“新技术”焕“新业态”,以“新需求”焕“新增量”,《若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服务业企业,精准施策。如在研究和试验服务领域,支持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研发服务链;在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科研、协同研发等新模式等。

——扶植培育中小企业。王育玲介绍,为给中小企业塑造良好发展环境,北京市完善中小微企业首贷贴息细则,修订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细则,就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专门支持政策。

“今年以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多份文件,向中小企业释放多重利好信号。”北京市经信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陈鹤中举例,2月20日,北京市经信局联合6部门修订印发《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版)》,着眼优化金融服务生态、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其中,对创新性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将其贴息比例相较广大中小微企业的20%提升至40%,激励创新性中小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

2月17日,北京市经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首次贷款信贷投放力度,对企业首次贷款按实付利息的20%或40%给予贴息支持,重点培育一批“小而精”“优而美”的特色农产品中小企业。

——提升企业获得感。

王育玲表示,北京市为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资金“应下尽下”“能早尽早”,发布高精尖产业发展、新能源供热、光伏发电、城市精细化管理、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等一批专项资金、项目征集、揭榜挂帅等支持计划。

王育玲特别提到了今年以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涉及资金安排的部分政策,如《北京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将对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类功能给予30%工程总投资补助,对普惠非基本公共服务类功能给予不超过30%工程总投资补助,两项补助资金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征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将对研制和应用企业给予相关政策和服务支持;征集2025年清洁生产示范储备项目,将安排市级财政资金给予不超过项目审定投资30%的补助支持等。

陈鹤中透露,2025年,北京市经信局将通过实施“挂牌倍增”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将市级财政资金支持金额提升到2000万元,通过奖励金额倍增推动专板企业数量和私募股权融资金额的双倍增,力争实现2025年底专板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另一方面,通过不超过2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助力专板企业实现直接融资,对年度累计直接融资额在20亿元至25亿元(含)区间部分按照融资额的2‰给予奖励,对于超25亿元(含)部分按照融资额的3‰给予奖励。


2025-03-0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514.htm 1 政策“组合拳”效果 初显北京力促一季度“开门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