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锚定“高质量” 再启“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纪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三地交通一体化。京蔚高速公路联通北京与张家口市蔚县,是北京西部山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对于促进京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图为去年7月开通的京蔚高速北京段。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   本报记者   成   静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三地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在产业协同、生态共建、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尤其在2024年至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化阶段,以雄安新区建设、区域创新生态优化、绿色低碳转型为引擎,三地推动区域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近日,三地在联合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产业转移”到“融合共进”

春日的雄安新区,塔吊高悬、机器轰鸣,处处充满了脉动和活力。特别是启动区,作为未来雄安的主城区,集中了央企总部、雄安城际站、国贸中心等诸多重点工程,即使是在夜间依然灯火通明、干劲冲天。

2月5日,雄安新区举行了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动员活动。此次开工项目共计70个,总投资537亿元,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精准构建起服务疏解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从项目来看,高端高新产业加速集聚,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公共实验平台、空天大型构件增材制造项目(一期)等一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据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介绍,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承载地,雄安新区在2024年更是迎来了建设高峰期。“2024年,雄安高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综合管廊25.8公里、片区道路43公里、对外通车道路5条,新建电力主网37公里、配网26公里、燃气管线20公里。”雄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迪此前曾向媒体介绍,雄安高新区核心区范围内市政干路和管廊基本建成,交通、市政功能完备,防汛体系已经成形。路网,作为雄安高新区的支撑要素,不断提档升级,持续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基底。

从“产业转移”到“融合共进”,首都功能疏解进入新的阶段。

未来产业是时代变革的发展窗口。2024年12月5日,雄安新区发布了《雄安新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力求深度融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着眼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了135家科技企业扎根,成为未来之城的创新引擎。

中关村的金字招牌成为创新协同的缩影。两项指标是最好的注脚: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此前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暨先进制造业集群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京津冀三地搭建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中呈现和开放共享。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遴选109个早期项目和200余家创投机构,路演项目融资超过5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京津冀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京津冀千兆光网覆盖广度和深度,京津冀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总数超过9300万个,5G基站超过38万个。通过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等方式,京津冀跨区域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

随着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规模稳步上升,数字经济也成为区域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12月,京津冀三地和雄安新区共同成立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并运行新版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服务35万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河北省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成新轩表示,一方面,数字化促使企业以信息化管理方式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交换,加速产业链在区际延伸,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组织模式逐渐趋于数字“云端制”,倒逼企业跨越地域限制,促使生产要素在企业扩张过程中由外部流动转变为内部流动,夯实区域协同发展的要素基础。

从“持续向好”迈向“蓝天常在”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显著。2023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5%。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2.2微克/立方米,同比进一步下降0.9%。通过深化工业污染治理、移动源管控及环保绩效创A行动,三地实现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响应率100%,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向“蓝天常见”目标迈进。

水生态联保共治取得突破。白洋淀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Ⅲ类。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野生鸟类达到28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0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鱼类生物多样性达到高级别水平。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水系,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京冀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两轮次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组成“保水共同体”,形成了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三地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三地连续七年开展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共同提升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

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布局。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对外发布了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绿色发展指数为165.8,比2022年提高0.8,成为主要带动力量。2024年,京津冀扩展碳普惠场景,试点区域碳积分跨省兑换机制,推动雄安新区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三地共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推广“点对点”定向利用模式,减少跨省转移成本30%以上。此外,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启动,以华北豹保护为标志的生物多样性工程同步推进。

从“互联互通”到“同城共享”

从位于北京东三环国贸附近的“庆丰公园”站坐上938路公交车,只要40分钟的时间,就能来到香河收费站。

“我在距离香河收费站走路15分钟的一个小区租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复式房子,一个月的租金只要2000元。”在北京CBD上班的王欣彦告诉记者,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有不少人是跨城通勤的。“通勤时间平均在1个小时出头,而且大部分都很方便,不需要多次换乘,路上还可以做点事情。”

交通一体化支撑“1小时生活圈”。记者从近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部门协同治理广度不断拓展,三地间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41项,签署合作协议9项,携手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发展。

“2024年,在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多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新通道得以打通。G109新线高速连通工程提前9个月建成通车;京蔚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开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门”,北京至张家口蔚县通行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张家口涿鹿县与北京实现1小时通达。”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宋仁堂表示。

另外,2024年,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河北省所有设区市与省会石家庄实现高铁通联;建成承平高速、曲港高速等8条段292公里高速公路,建成G307等12条段211公里普通干线公路。

除了交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也极大惠及了民生。来自河北省医保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参保群众累计来冀就医直接结算5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90.55%。

据河北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河北省新增两批京津冀医联体75个、总数达到115个,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今年,河北省将与京津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加快健全京津冀医联体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运行机制,继续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范围,有序推进京津冀医联体扩容布局。”

文化协同也同样激活了区域软实力。2025年春节期间,地坛、龙潭庙会首次设立京津冀联合展区,河北非遗工艺品、曲艺表演与北京中轴线文化展览深度融合,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文旅品牌“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推动2024年河北接待京津游客1.2亿人次。河北省推出的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政策2024年免费通行113.1万辆次,免收通行费1.71亿元,带动文旅综合消费500多亿元。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等线路成为区域协同新名片。

过去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协同、创新”为主线,推动雄安新区从规划蓝图迈向现实样板,生态环境从治理修复转向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从基础联通升级为优质共享。展望“十五五”,三地必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培育新增长极,助力京津冀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协同范本。


2025-02-23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422.htm 1 锚定“高质量” 再启“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