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篇章”

编者按 从1月22日到2月8日,20天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东北,足迹涵盖了东北三省。这两次东北之行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意涵丰富。

——改革开放。“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

改革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要进一步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要瞄准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开放怎么抓?总书记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次东北之行,总书记进一步提到了“新兴”与“传统”的关系。

——现代化大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于东北振兴的座谈和考察中提到“现代化大农业”。这次,总书记在吉林再次强调,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上东北大地,多次亲自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东北全面振兴,总书记布局一盘大棋。

□ 赵 球 张文烨

□ 本报记者 程 晖

近日,记者围绕如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篇章的话题,与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等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认为,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对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寄予厚望,并从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文化自信、党的领导等五大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辽宁及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和关键着力点。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有深刻的理论意涵,又有清晰的行动路径,为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勾画了新蓝图,指明了前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开放”,这是对东北问题的深刻洞察,也是振兴东北的关键之举。那么,新时期东北改革开放怎么干?一方面抓改革要进一步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很多,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目前的重点就是要努力建设好法治政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鼓励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随着我们国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东北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在开放条件下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本领,努力推动东北地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联动效应,并深化与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在东北地区集聚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认为,在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辽宁省助力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其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辽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辽宁省在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等基础产业和涉及大国重器领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产业对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等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数字化与科技创新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辽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辽宁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1/3,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为辽宁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下一步,辽宁经济发展仍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心,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安全与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爱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从受灾重建一线农村到市场,从街道社区到企业,展现了人民领袖对广大群众的深沉牵挂,彰显了一个大党人民至上的如磐初心。一是柴米油盐非寻常,“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是民生大事。“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为了实现总书记描述的这一美景,2024年“幸福龙江”20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省前三季度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保持历史最好水平,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比例为近6年最高。二是城市更新须谨慎,“便民、利民、安民”是基本逻辑。应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民性”生活逻辑;并同社区建设相结合,基于东北地区深度老龄化、超少子化和区域人口增减严重分化的现实,应按总书记要求,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三是文化惠民重传承,“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东北要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以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东北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东北地区一方面要促进传统产业实现“焕新”。支持传统产业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鼓励企业打造行业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大语言人工智能模型的行业垂直应用,推进企业内各领域、价值链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智化转型。推动从传统产业中孵化形成新兴产业,关注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育新”。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基因药物、生物制造、氢能、储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大力延伸新兴产业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产品为中心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上下游配套环节集聚,形成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孟继民认为,对于辽宁而言,一要立足辽宁振兴发展的实际,结合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抓住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主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拉动作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加快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实现装备制造、石化及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消费品工业的产品升级、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三要利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新业态经济。利用辽宁数字技术的比较优势,打造智力支撑的新型产业,具体发展新兴产业、创意产业、未来产业;开辟新型经济领域,加快数据、知识、创意的资产化和资本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等新业态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李洪彪认为,目前,从区域实际情况看,影响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制造业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传统制造业是东北经济根基,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底气。下一步要以主攻高端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推行绿色制造为重点,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一是“传统制造业+高端化”促进转型。二是“传统制造业+智能化”促进转型。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深入发展重大机遇,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与云计算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进而促进资源在国内外范围内优化配置,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路径。三是“传统制造业+绿色化”促进转型。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生产力整体升级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2025-02-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353.htm 1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