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雪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改革涉及三方面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上网电价实行“标杆电价”政策,即由政府根据资源条件和发电成本等因素,分地区制定统一的标杆电价。这一政策在新能源发展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业内专家坦言,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标杆电价政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难以反映真实成本、难以适应市场变化、难以促进技术进步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比早期大幅下降,各地电力市场快速发展、规则逐步完善,也为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此次改革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后,在结算环节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按机制电价结算。三是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
甬兴证券认为,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利于促进电力资源有效配置,引导新能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将为全国电力市场建设和能源结构优化注入强大动力,并且为未来新能源占比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绿色能源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经济学家余丰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改革推动了电力市场化进程,使价格信号更能反映供需关系,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但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面,还需要完善跨省跨区交易机制,解决区域间壁垒问题;构建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不同地区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垄断等不公平竞争现象。
首次提出建立差价结算机制
围绕健全中长期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通知》提出,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实现周、多日、逐日开市。允许供需双方结合新能源出力特点,合理确定中长期合同的量价、曲线等内容,并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措施将有助于新能源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交易,灵活调整发电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电力交易机构需要升级交易平台,增加适应短周期、高频次交易的功能模块,确保交易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撮合。”余丰慧表示,经营主体则要提升自身的预测能力,包括对新能源出力和电力需求的精准预测,以便合理确定合同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灵活的内部决策机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交易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首次提出建立差价结算机制,即新能源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对纳入机制电量由电网企业按规定开展差价结算。同时,新能源项目以“2025年6月1日投产”为时间节点划分存量项目及新增项目,存量项目机制电价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享有财政补贴的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内的补贴标准按照原有规定执行),新增项目机制电价初期可考虑成本因素、避免无序竞争等设定竞价下限。
国泰君安于鸿光认为,差价结算机制有利于防止存量新能源项目进入市场化交易后上网电价大幅下滑,保障项目合理收益率。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增量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收益预期,预防新能源项目开发陷入低水平无序竞争状态。
与此同时,《通知》还明确强化改革与市场协同,新能源参与市场后因报价等因素未上网电量,不纳入新能源利用率统计与考核。“这一规定有助于减轻新能源企业为追求高利用率而不计成本报价的压力,促使企业更加理性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余丰慧坦言,此项规定能激励企业注重发电效率和技术进步。但要避免消极影响就得防范企业故意不报价或恶意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这需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来约束企业行为。
要确保差价结算公平公正公开,可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结算数据记录,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余丰慧建议,从监管层面看,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包括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审计机构等,明确各方职责,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不正当行为。
新能源企业将获更多市场机会
改革对终端用户电价水平是否会产生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项改革,对居民、农业用户电价水平没有影响,这些用户用电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对于工商业用户,静态估算,预计改革实施首年全国工商业用户平均电价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可能略有下降,后续工商业用户电价将随电力供需、新能源发展等情况波动。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上网电价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建立,将推动新能源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业内专家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新能源企业必须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这将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电力供应中的作用,与传统能源相互补充,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合理的价格机制能够引导新能源的合理布局和开发,促进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述专家表示:“通过市场价格信号,能够引导新能源项目在资源条件好、消纳能力强的地区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
改革后,新能源与煤电等传统能源将一同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均由市场形成。这对不同能源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会产生怎样的改变?可能会带来哪些新的市场格局?
对此,余丰慧认为,改革后不同能源发电企业之间竞争会加剧,煤电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而新能源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合作关系。例如,新能源与储能、灵活性调节电源的合作,以应对波动性带来的挑战。新的市场格局可能会出现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传统能源逐渐转型的局面。
“改革会倒逼新能源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因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在余丰慧看来,未来重点方向可能会向高效太阳能电池、海上风电技术、氢能利用等领域倾斜。同时,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能源的生产、传输和存储环节将更加高效。
业内专家表示,不可忽视的是,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新能源发电企业利益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系,如何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