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海莺
河北省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沧州高新区),作为全国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以及沧州市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围绕企业、居民和产业三大重点,通过建立企业吹哨报到、居民“户服务”包联、区域联动共享三项机制,构建“空间更开放、社群更突出、功能更多元”的生产生活共同体,有效推动了园区以膜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条快速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同时,沧州高新区通过创新“小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大产出”。
企业吹哨报到机制,有需必应。该区聚焦上下贯通、协同发力,将行政审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11个职能部门纳入产业社区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企业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各方评单”解决问题闭环机制,促进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目前,沧州高新区已累计实施吹哨14次,6个单位认领解决问题210余项,“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有需必应”已成为涉企服务常态。
居民“户服务”包联机制,助民惠民。通过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枫桥经验”在沧州高新区的实践,实现了对全区农村(社区)群众的以户为单位的全面包联。主动包村联户、进村入户,建立亲和关系,为民办事、为民解忧,解决民众的困难,确保“户户有人包、事事有人管”。自2024年以来,已收集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0余项。
协同发展区域联动共享机制。为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沧州高新区联合北京亦庄、天津高新区等G2京沪高速沿线国家级高新区,共建“G2产业创新走廊”,形成“以高新区为节点、以培育经营主体为推力、以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为重点”的协同局面。此外,沧州高新区还成功举办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大会暨中国(沧州)膜产业发展大会,膜材料中试验证场景入选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案例。
截至目前,沧州高新区已成功建立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京津冀区域中心、国家北斗导航河北分中心以及全省唯一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省级中心。同时,引进了300余家激光与智能装备企业、200余家新材料企业,以及包括华为大数据在内的200余家信息技术企业,全力打造集“上游光学元器件、中游激光器、下游系统应用”于一体的激光产业集群和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此外,该区还着力于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集成电路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条的建设,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