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雪
据联合国旅游组织消息,2024年,中国已成为拥有“最佳旅游乡村”总数最多的国家。
晨曦初照,广袤翠绿田野上炊烟袅袅,远处青山与蓝天白云构成美丽画卷。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乡村旅游正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机会,也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2.48亿人次,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为1.32万亿元,同比增加9.8%。近日,由携程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农庄和TA的朋友们》显示,2024年,乡村旅游市场延续强劲发展势头,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截至11月末,乡村旅游订单量在2023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同比增长10%,展现出乡村旅游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乡村旅游从简单观光向休闲度假、康养旅居深度转变的产业升级轨迹。曾经单调的“古树古屋一日游”已拓展为多元业态融合的全产业链运营,“农家饭”“农家屋”也融入丰富商业生态,成为综合旅游体验的一环,带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驱动力。
然而,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文化同质化现象泛滥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千村一面”的尴尬让游客渐感乏味,乡村旅游的活力与潜力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要厘清游客想获得什么,提供深度的文化体验和优质的旅游服务是关键。
要化解这一困局,乡村需立足本土、深耕细作。一方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将古老的乡村传说、传统手工艺、特色民俗活动等巧妙融入旅游项目。比如,目前一些古村落凭借传承千年的民俗节庆,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体验,塑造专属文化名片。另一方面,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创新业态。有依山乡村开发山地运动与生态探险项目,滨水乡村打造特色水上休闲旅游,借差异化资源构建独特吸引力。通过这种方式,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游客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也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认同。
此外,乡村旅游的持续繁荣,还需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合力。政府应担纲主导角色,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布局,划定生态红线与文化保护区,确保开发有序;强化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保障游客权益。企业作为开发主体,应深挖地方文化富矿,创新旅游产品。村民是乡村旅游的根基,需提升环保与服务意识,积极参与旅游经营,分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