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凯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来,川渝两地以一体化思维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双城带动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区域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带动。18.5万平方公里的双城经济圈,需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双城引领”要“能级够强”。五年来,重庆、成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的能力显著提高,2024年GaWC全球城市排名中,均跻身全球前70位。科技创新方面,西部科学城进入“加速跑”阶段,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全面落地。运输贸易方面,中欧班列不断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航空枢纽“第四极”初步形成。国际交往方面,大运会、世园会、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国际赛事、前沿展会陆续举办,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明显提升
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过度集聚容易导致“大城市病”,影响城市功能发挥与品质提升。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握安全发展底线,适配宜居、韧性、绿色发展要素,增强区域承载力、空间协同度;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积极培育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防止“一市独大”,促进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市共同发展。五年来,两地从做大中心城区不断转向做强都市圈,打破行政壁垒,持续推动轨道交通向外延伸,带动产业创新功能、优质服务资源向都市圈扩散。两地高校、医疗等高等级资源持续向都市圈地区布局,成都美院迁往资阳临空区、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四川省儿童医院)在眉山开诊运行。伴随基础设施同城化,新经济、新兴生活方式在都市圈外围风景优美地区悄然生长。
区域协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协调发展要求相向而行。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和毗邻地区协同。五年来,重庆向西,西部科学城(重庆)建设初见成效,布局了重庆新机场,积极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成都向东,天府机场已建成投运,东部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两地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成渝主轴不断夯实。以万州、达州、南充、宜宾、泸州等城市为引领,成渝两翼的新增长极加快形成,梁平、长寿、垫江和广安、达州等地围绕明月山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整合优势资源、激发新兴动力的发展路径。
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提速
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在各级各类城市间合理配置,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不断优化。五年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重庆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赋能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分类区分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等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补短板。
五年来,双城经济圈城镇体系和开发格局持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打造更加协调、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群。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