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国家公园“海南样板”

海南省在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中采取土地产权置换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之路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 义。图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                         本报记者 田新元 摄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村集体土地置换国有土地的这种模式让我们人均拥有10亩橡胶林,村民继续割胶,富余劳动力在周边采茶、务工,发展林下经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村委会主任符志明说,从山上搬下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过去人均收入一年才2000多元,现在一年2万多元。

在国家公园建设中,海南开创了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垦农场国有土地等价置换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新路径。

海南将国家公园建设视为“国之大者”,将其列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2个先导项目之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国家公园建设“海南样板”。

土地置换让农民搬出大山

走进新高峰村,一排排红白相间的二层小洋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漂亮,惹人注目。

“我们每户115平方米,上下两层、4室1厅。”一位村民自豪地介绍,每户前面还有一个小庭院。

记者看到,很多村民在小庭院里种了各种蔬菜,还有的栽了槟榔、木瓜。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是庭院里绿油油的,一派生机。

这些村民原先的家——高峰村,在海南省森林类型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距离白沙县城60公里,往返一趟县城至少也要3个小时。村民要么靠山吃山,要么远离家乡找出路。

2018年,海南省试点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对热带雨林实施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2020年底,位于热带雨林公园最核心区域的高峰村进行了生态搬迁。搬迁后的新高峰村距离白沙县城仅4公里,交通便利。最难得的是,村民在这里也有了自己的土地。

农民以土地为生,有着浓厚的土地情结。怎样让大山里习惯了割橡胶的农民搬迁后能适应新生活?

海南省在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中创新采取土地产权相互置换模式,推进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居民生态搬迁,解决生态搬迁难点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的路径。

土地处置新模式以高峰村的7600亩集体土地与海南农垦控股白沙农场的5480亩国有土地进行等价置换。政府根据协议,按照每人10亩的补偿标准,在新村附近提供给村民土地,用来发展橡胶产业,并提供相应林地、耕地的补偿。除此之外,政府还陆续为村民们安排了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并提供了相应的务工培训。

村里还成立新高峰村菌菇种植基地,引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技术支持,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模式,带领百余户村民发展集体产业。菌菇基地吸纳该村多名村民来基地务工,并常态化优先培训本村村民参与日常管护,培养村民一技之长。

符志明介绍,村里还有25亩地来发展共享农庄,有106套间民宿,还有餐厅、游泳池。该项目再有一两个月就可以交付,大学生回村就有事干,可以就近就业。

高峰村原来的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新高峰村的一二三产融合,从靠橡胶的“单一”收入转变到橡胶、绿茶、食用菌、务工、庭院经济和生态旅游的“多元化”收入。

高峰村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

生态搬迁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标志性工程。2019年,生态搬迁计划启动,分两批对全省4个市县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村庄进行整村易地搬迁。截至目前,核心保护区涉及455户1931人已签订搬迁协议并迁出。

新物种体现生态保护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发现新物种75种,其中真菌53种、植物18种、动物4种。圆鼻巨蜥、中华穿山甲等一些昔日曾经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开始重现家园。”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周亚东说。

保护良好生态,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新物种的不断涌现,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的体现,也是海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力见证。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副局长钟育飞介绍,为重建海南长臂猿的家园,霸王岭分局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补植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增加海南长臂猿食物来源。还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搭建了6条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在分隔的栖息地间自由行动。

“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从2018年的4群29只,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它就已经上升到现在的7群42只,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周亚东说,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完成了国家公园资源综合调查与监测,陆续完成了戈氏金丝燕、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物种频频“上新”的背后,显示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和科研水平在不断提升。

为系统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建立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解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并配套印发了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和共建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工作方案,开创了由地方政府和国家林草局共同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旗舰物种保护的先例。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目标,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提出海南长臂猿15年数量翻番目标及路线图,确定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的具体保护路径。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和共建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工作方案,局省共同推动海南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野外研究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一线监测站点,不断健全保护研究长效机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4—2030年)》科学制定生态修复计划,明确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方式。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转型天然林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人工林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取得显著成果。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是海南“滤芯”“水塔”“三江源”和“黎苗文化中心”,素有“海南之肺”“翡翠山城”的美誉。

在五指山脚下的黎族村寨毛纳村,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黎族特色农产品、五彩斑斓的黎锦,让游客目不暇接。独特的生态资源让毛纳村种植的红茶香气扑鼻,深受游客喜爱。

近年来,毛纳村以黎族文化和热带风情为主题,打造风情人文旅游品牌,不仅村容村貌大幅改变,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2023年,毛纳村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300万元。

依托生态优势,五指山市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着重打造茶叶、野菜叶、雪茄叶以及林茶、林花、林果等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五指山市开展旅游酒店“生态价”试点工作,将酒店价格与周边生态环境要素相关联。探索“园内园外”“山上山下”统筹保护和协同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推进五指山、白沙等地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是全国首个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国家公园,并已连续4年开展GEP核算,为全省GEP核算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2年度GEP为2080.40亿元,较2019年度增加35.27亿元。2023年度国家公园GEP核算工作已启动,核算成果转化应用研究也已开展。

海南省率先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推动国家公园内9个市县间按照“上游护水、下游补偿,季度核算、年终结算”的方式,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创新了国家公园全域保护方式。

今年7月,海南省林业局举办热带雨林碳汇交易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3家公司认购了合计35万元的热带雨林碳汇。该项目是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活动,为首个热带雨林碳汇交易项目。

此次碳汇交易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1万亩热带雨林金钟藤清除项目为基础,恢复林木生长、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碳吸收和积累,产生碳减排量。该项目预计20年内可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10.9万吨,碳汇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

2022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这标志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有关负责人表示,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后,将持续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尝试在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方面开展特许经营试点,推动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实现绿色发展、协同发展。

周亚东介绍,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仍面临不少难题。比如,管理体制改革亟待完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尚未获批,基层管护人员多为原有的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职工,专职从事国家公园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种植业和初级、粗放、低效类型的资源利用等。下一步,将重点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科研支撑、加强科普宣教等方面,持续用力,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


2024-12-30 海南省在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中采取土地产权置换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之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9762.htm 1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国家公园“海南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