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创新活动载体激发“银龄行动”新活力

□ 本报记者 安宁

今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了“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所作所为,发出了鼓励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号召。

11月20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共同举办了新时代“银龄行动”启动活动。在同日举行的民政部2024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了新时代“银龄行动”有关情况。

“银龄行动”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开展智力援助和参与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为内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聪明才智,从2003年开始,全国老龄委连续组织开展“银龄行动”,从5省试点到31个省份全面推开,形成国家、省、市、县携手发动各领域老专家开展支农支教、健康服务等公益行动的良好局面。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志愿者总人次已超700万,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

启动活动上,全国老龄委向全国广大老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出倡议,号召广大老年人参与“银龄行动”。据悉,民政部等有关部门还开展了“银龄行动”对口支援工作,首批协调了10个省份签订对口援助协议,援助省份之间将加强老年人才交流,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跨省援助。此外,同日正式上线运行的全国“银龄行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银龄行动”网上信息查询、服务链接和事项办理等功能,将进一步促进供需对接、信息共享、集中宣传,为广大“银龄行动”志愿者做好服务保障。

民政部老龄工作司副司长张晓峰表示,与以往的“银龄行动”相比,新时代“银龄行动”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参与主体更加广泛。把参与主体从老年知识分子拓展到全体老年人,提高老年人参与“银龄行动”的广泛性,努力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均有参与“银龄行动”的机会。二是行动内容更加丰富。把行动内容从智力援助、技术帮扶为主,拓展到“银发巡逻”、儿童托管、互助养老、全民参保、扶残助残、探访关爱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银龄行动”。三是需求导向更加明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银龄行动”与国家所需、人民所盼紧密结合,努力在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科教兴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开展形式更加多样。把“银龄行动”从线下活动为主拓展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活动载体,激发“银龄行动”新活力。五是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坚持扩大覆盖面与促进高质量发展并重,做好“银龄行动”的组织保障和监测评估工作,提升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按照全国老龄委印发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总体目标是:2024年,全国老龄委有关成员单位、各省级老龄委要做好“银龄行动”筹划安排,推动“银龄行动”有序启动,各省级民政厅(局)、老龄办至少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到2026年,“银龄行动”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长期开展的老年志愿服务项目。到2028年,“银龄行动”机制健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成为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老有所为的重要品牌。

张晓峰表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下一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将进一步健全“银龄行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发挥好全国老龄委议事协调作用,形成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巩固拓展智力援助“银龄行动”。把“银龄行动”融入东西部协作和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广泛动员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卫生健康、体育等领域的老年知识分子参与。

——创新开展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银龄行动”。结合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纠纷调解、文教卫生、体育健身等活动。

——把“银龄行动”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多领域。引导全国性涉老组织开展“银龄行动”,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有特色、层次高、规模大的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有效拓宽“银龄行动”参与渠道。充分利用老年人原单位、所在社区的有利条件,培育壮大“银龄行动”队伍,为有意愿参与“银龄行动”的老年人提供机会。

——提升“银龄行动”管理服务水平。强化“银龄行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做好注册认证、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等工作,普及老年志愿服务知识,做好志愿者安全保障。

——加强“银龄行动”品牌建设。开展全国“银龄行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宣传“银龄行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先进事迹,展现老年人老骥伏枥、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2024-11-2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9248.htm 1 创新活动载体激发“银龄行动”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