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立足“福、畲、茶、古、廉、红”等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扎实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保护,推动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安平讲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保护第一全面系统保护传统文化
注重统筹协调。成立福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一馆”,累计申报福安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53项,其中国家级3项,用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注重建章立制。出台《福安市文体和旅游局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文化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福安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编制《福安市畲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制度规划建设。完成全市470处文物单位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编制完成《福安市村镇地域特色建筑图集》《廉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切实以规划引领保护和整治建设。
注重经费保障。自2012年起,每年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22年至2023年提升至1500万元,其中,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类专项资金占比接近1/3,并逐年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类专项资金,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传承优先促进传统文化绵延赓续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宁德市级、福安市级文化名家21人。从众多传承人中筛选出德高艺精、有一技之长的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国家级、省级、宁德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有36人申报成功,其中,国家级1人,福建省级9人,宁德市级26人。国家、省、市三级传承人体系初步建成。
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福”文化发展研究推广中心和福文化发展研究会,制定“十个一”工作方案,建设福文化创意展馆,举办全省“玉兔迎福·全家福安”等“福”文化主题活动。推动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国家级保护单位——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推动福安平讲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打造“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大戏”的“文化惠民”品牌、“三月三”畲族文化周品牌,连续举办12届“全民读书月”活动,成为全国首个连续多年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的县级市。推出以“让草根成为舞台主角,让群众成为闪亮明星”为主旨的“社区群星秀”活动,形成“周有专场、季有比赛、年有汇演”的常态化模式。用好用活福安大剧院,做到“月月有公益场,场场有低价票”,每年高品位的剧目演出和公益性演出场次不少于50场。
坚持合理利用激活文旅经济发展潜力
构建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畲族民俗馆、影剧院、革命纪念馆、畲族博物馆等各类文体活动场所200多个,基本形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框架。以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全市22个乡镇(街道)、486个村居(社区)建立起组织完备、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三级全覆盖文化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
走出文旅融合路径。扎根乡镇基层特色,以“一镇(乡)一节”为工作主线,成功举办连家船民上岸节、闽东非遗文化周、首届中国红茶大会、“四季村晚”等文旅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海洋旅游、康养旅游等“+文旅”新业态,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创新实施数字文创“五个一工程”,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家,2023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5729.9万元,相较于2022年的11319.7万元,同比增长39%。打造“全家福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家福安”直播基地,直播短视频企业8家、主播300余人。大力发展“文创+”乡村旅游、研学、新媒体经济等新业态,推出“遇见坦洋”新式茶饮店,今年3月开业至今,营业额近百万元。
(福安市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