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瑞年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近年来,江西省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赣州高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1+3”管理制度改革新模式,助推赣州高新区打造更加年轻、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具竞争力的发展高地。
“三重构”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助推高效运行
“管委会+公司”改革是深化开发区市场化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23年11月28日出台《“管委会+公司”改革方案(试行)》以来,赣州高新区以“区政合一”为基础,积极探索“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营模式。
重构定位,管委会由“大家长”向“大服务”转型。梳理“两清单”明确权责边界。制定《赣州高新区管委会授权高新投集团权责清单》《高新投集团承接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具体业务清单》,梳理管委会原有可市场化运营和可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功能,并根据管委会对高新投集团的管控需要,明确管委会对高新投的授权放权程度。推动“两剥离”实现精体魄。将高新投集团非主业行政职能、非优势业务剥离,将管委会可市场化的金融服务、项目建设等职能剥离,实现“政企分离”。
重构管理,平台公司由“小企业”向“大集团”转型。设立建设管理、资产管理、投融资等公司履行经营性功能,惠企服务、高捷贸易等公司分别划入园区运营、产业投资公司。配齐配强董事会和监事会,规范“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提升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
重构业务,公司由“城投模式”向“产投模式”转型。组建产业投资公司,推动高新投转型为园区投融资、产业运营及资源配置主体。成立股权投资企业,参与设立赣州市现代产业引导母基金。
“四个一”市场化招商,吸引项目签约落地
推进一批集群招商行动。赣州高新区通过制定完善产业链条布局图谱、资本活跃热力图谱、载体平台分布图谱,依托招商地图与VR全景,合理布局全域产业、载体、工业资源,数字化链接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等投资信息,靶向定位招引目标企业,高质量开展科技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创造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推进一批链主招商行动。赣州高新区聚焦培育壮大稀土、钨、钴镍锂、高端装备等四条产业链,依托中国稀土集团、江钨集团等链主型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各产业链发展专班力量,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项目孵化、生态圈营造有机融合。
推进一批基金招商行动。赣州高新区依托国资平台“以投带引”,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优质招商项目落地,形成产业培育合力,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打造“基金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机制,构建覆盖四大产业链的资本招商基金群。
推进一批场景招商行动。赣州高新区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应用场景为牵引、重大产业项目示范为支撑,依托车联网、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特色场景,着力引进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项目,不断扩大场景优势。强化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创新双碳、制造、交通、服务等多维应用场景,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项目,有效推进一批应用场景项目落地。
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搭建“高科融”平台,实现科融“双向匹配”。赣州高新区构建技术成果产品矩阵与科技金融产品矩阵,并建立科研“专家库”、中试孵化“成果仓”,以“产、研、融”信息共享市场实现全链条信息市场增值。
推行“积分+金融”融资,促成信贷“银企直通”。设立“创新积分”专项板块,整合积分功能等信息,共享创新积分结果。探索“科创积分贷”信用贷款,给予“创新积分”高值企业利率优惠,实现“银企直通”信贷增值。
探索“政银担+梯次育投”模式,基金赋能“投贷联动”。建立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引导设立“科技型企业担保”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探索“先中试、后孵化”梯次育成模式,建立初创、中试和落地的梯次项目库,帮助企业获得资金,让投行敢投、愿投、精准投。
在激发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方面,赣州高新区持续深化人事薪酬改革,建立末位淘汰、主办岗位动态聘任、岗位竞聘等制度体系。对个人考核末位的,按照考核办法予以淘汰。打破身份限制实行岗位动态聘任,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高效灵活用人机制。同时,调整理顺机构职能,明确权责清单。对改革调整的岗位实行竞聘,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