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楠
近年来,石楼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村综合性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阶段,石楼镇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做精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依托石楼镇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及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追求,以“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农民职业化、装备现代化、产品品牌化、流通外向化”为方向,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集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和绿色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将石楼镇打造成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房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示范区。现阶段,石楼镇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包括: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探索各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特色化、差异化、数字化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石楼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提升石楼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三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皇城货郎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石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经营水平。
二是依据石楼产业特色,打造全域统一的农产品品牌。
依托石楼镇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及独特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现阶段,石楼镇发展重点包括:一是全面推动全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建设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力度,规范统一农产品品牌名称,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包装机制。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示范推广力度,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林下养殖业发展,形成粮畜药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农林立体生态循环模式,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三是以皇城货郎、中医药博物馆等为依托,为在京大型食品企业、北京同仁堂等提供原材料,开发加工新产品,争取成为大企业的原料基地。
三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房山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
紧密围绕石楼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深挖农村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倡导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构建多产业、多元素融合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将石楼镇打造成房山区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现阶段,石楼镇发展重点包括:一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产业融合,突出自身文化优势,打造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生态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二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石楼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相融互促的营销模式,加强农产品电商与乡村旅游密切衔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三是开发大型农事景观和农业节会节庆。充分利用贾岛文化资源,打造集中连片的时空景观,发展摄影采风、户外体验等休闲观光产业;充分挖掘民间节庆节会文化,繁荣民俗文化,在丰富和提升原有地方农业节会内涵、规模和档次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成果,不断开发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会节庆。
四是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乡风文明样板区。
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石楼镇特色文化为核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加快形成石楼乡村文明新风尚。现阶段,石楼镇发展重点包括:一是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石楼镇特色文化,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开展文化体验、创意、创作、演艺等活动;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农耕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特色文化村、历史文化村建设为载体,留住有形的特色乡村文化。二是深化乡村文明建设。以襄驸马庄村、杨驸马庄村为样板,坚持广开渠道、形式多样、典型带动的思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农村精神风貌。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广大农民精神生活;完善乡村文化设施,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乡镇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配备活动器材。
面向“十五五”,石楼镇要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镇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妥推进”的原则,科学谋划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培育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良的特色村,将石楼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房山区乃至北京市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先导区。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