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为我国粮食安全打足了底气。”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近日表示,发展森林食物,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我国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有几百种,森林就是一个巨大的“粮库”。近年来,有关部门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王俊中介绍,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从2013年的457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万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9个,其中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

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木本油料供给多元化,茶油年产量80多万吨,还有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种木本食用油。木本粮食供应充足,板栗、枣、柿子、松子、仁用杏等种植面积约1亿亩,产量1400万吨。水果种类繁多,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约1.9亿吨。森林特色食品、木本调料、木本饮料等新产品发展方兴未艾。林下种植养殖提供林禽约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还有林粮、林菌、林果、蜂蜜等大量高品质的绿色食品,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2022年,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统筹考虑15个适宜种植油茶省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现状、潜力等因素,按照核心发展区和重点拓展区布局油茶发展任务,力争到2025年实现茶油产能达到200万吨。

江西是全国油茶主要产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市场体系完备。截至2023年,全省油茶资源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杨皓表示,江西创新推出时间长、利率低、额度大的“油茶贷”,积极统筹国家储备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86亿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2023年,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65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突破800万亩。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表示,云南省85%的区域都有核桃种植。截至2023年,核桃面积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东友介绍,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已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吉林省围绕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已经开发出5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参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先行先试推动“两山”转化

各地先行先试,在林地经营、资源利用、林权融资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两山”转化。福建省南平市建立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实现林下空间可确权发证、抵押融资。浙江省衢州市探索“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林区共同富裕。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林下经济发展添动力、增活力,推动山区林区“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林业碳票基于森林的固碳功能,是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三明市围绕服务“双碳”目标,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探索“碳汇+”等应用场景,累计开发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12.2万吨、实现交易200余万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点绿成金”。

2011年,中国开始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将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合格的“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纳入碳市场交易。

2022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技术、计量监测方法、碳汇产品开发制度和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等,探索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路径、方法和机制。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并提出探索基于碳汇权益的绿色信贷产品,符合条件的可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各地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林草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产业富民效果日益显现

发展森林食物,既能做大森林“粮库”,又能充实森林“钱库”,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据悉,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蔡立新表示,目前新疆林果总面积达2100万亩,总产量1400万吨,其中红枣是林果产业链建设的12个主栽树种之一,种植面积431.8万亩、产量321.5万吨。近年来,当地围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红枣全产业链,努力稳定红枣市场价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广西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屏障,林下空间充裕、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表示,近年来,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补链条,强龙头、拓市场”,全面提升“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效益,截至2023年底,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林下经济成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绿色引擎。

林下经济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作用明显,全国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发展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浙江省2021年起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支持1000个山区村实现“亩产万元”目标,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打造千亩林芝基地,示范带动34户林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支持林农走出一条“不离乡可就业”的发展之路。

2024-10-2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849.htm 1 森林“粮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