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雪
近年来,室内装修、广场舞、商业宣传活动等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今年1月至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投诉举报167327件,噪声类投诉举报99807件,占所有投诉举报量的59.6%。其中,不少投诉来自小区居民。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向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10个部门和地方环境部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以细节提升品质、在前端化解矛盾、由意识带动行动的方式,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和社会共治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注重刚柔相济综合治理
宁静小区建设对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改善声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宁静小区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投诉,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宁静小区建设也是落实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有助于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遍开展宁静小区建设工作,示范引领效果初步形成。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居住环境整体安静,宁静理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征求意见稿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详细且全面的评价指标。征求意见稿中的宁静小区具体建设内容共有25项,分为基本条件、优先建设内容、推荐建设内容三大类,涵盖了噪声监测、投诉调解机制、内部噪声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详细且全面的评价指标为宁静小区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二是强调社会共治。征求意见稿不仅关注噪声源头的防控,还强调社会共治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职责任务,鼓励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宁静小区建设。
三是注重刚柔相济的综合治理。与传统治理噪声手段强调技术相比,宁静小区的创建更强调“刚柔相济”式的综合治理。这既包括了科学的标准和管理制度,也考虑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诉求,旨在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推动部门合力形成。此前,宁静小区创建工作虽已在全国多地试点开展,但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本次《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有助于形成部门合力,实现共建共治,让创建宁静小区工作更规范、更合理。
防治噪声仍存在局限性
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现有老式公房13幢、62个楼组,总户数1048户,常住人口约2350人。该小区在创建宁静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如在小区进口处、百姓之家活动室等开展线下宣传,通过楼组长微信群等进行线上宣传,努力营造全民行动的氛围。同时,充分运用“三上三下”工作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依据人民群众需求采取解决措施。2024年,虹储小区被评为上海市三星宁静小区。
该小区是我国探索创建宁静小区的典型案例。为给小区居民创造宁静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昆明、厦门、嘉兴等城市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推动业主、物业、商户等共管共治噪声问题。截至今年9月,全国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
尽管我国多地已开展宁静小区建设,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
“公众知晓率不高。”王鹏告诉本报记者,在社会层面上,宁静小区建设的公众知晓率仍不高,导致居民对宁静小区建设的共识尚未形成,这可能会影响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和效果。
与此同时,噪声污染来源广泛。“小区噪声污染来自内部和周边多个方面,如工程施工噪声、装修噪声、机动车喇叭声、广场舞噪声等。”在王鹏看来,这些噪声污染源多样且复杂,给宁静小区建设带来了一定挑战。
王鹏坦言:“尽管已有较为完备的相关法规,但在防治噪声污染的实践中仍面临不少局限性。”例如,对于广场舞等噪声扰民行为,执法部门在处理时可能面临棘手情况,不愿得罪任何一方,导致纠纷难以解决。
强化社会共治必不可少
征求意见稿提出,居住小区原则上应符合所在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限值要求。居住小区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噪声源,住宅楼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设备产生的噪声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
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需要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提升噪声污染执法效能;另一方面,更需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多方主体力量,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
建设宁静小区关键一环就是全面梳理噪声污染源。王鹏表示,要明确小区内部和周边的噪声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防控。同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噪声监测、投诉调解、责任追究等方面,确保宁静小区建设有效推进。
强化社会共治必不可少。在王鹏看来,要动员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宁静小区建设,通过明确各方职责任务、鼓励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等方式,实现宁静小区的长效管理。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到,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宁静小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于在宁静小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单位,鼓励相关职能部门在评级、荣誉、资金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或优惠政策。可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宁静小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