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资讯

改革创新 谱写一流炼化企业奋斗华章

—大庆石化厚植发展动能优势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纪实

大庆石化化工装置区 杨志明 摄

与大庆石化毗邻的龙凤湿地上空群鸟纷飞 杨志明 摄

大庆石化乙烯装置 杨志明 摄

□ 谢文艳 袁小峰

秋日的大庆,阳光明媚,蓝天白云,芦苇摇曳,碧波荡漾,百鸟飞翔……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就坐落在这广袤美丽的亚洲最大城市内陆湿地——龙凤湿地旁。石化员工上下班途中,头顶常有丹顶鹤飞过,路旁野鸭聚集嬉戏、排队散步,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美到让人流连忘返。

60多年来,大庆石化累计加工原油3.09亿吨,生产乙烯2319.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20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987亿元,上缴税费1406亿元……“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深深烙印在石化人的心上,渗入到每位员工的骨子里。

大庆石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的殷切嘱托,积极发挥国企骨干作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胸怀“国之大者”、心系“企之要情”,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守初心担使命,扛起保障能源安全神圣职责

使命担当,深深烙印在大庆石化的发展基因里。

20世纪60年代初,老一辈大庆石化人不负重托,仅用1年零6个月就完成了炼油厂的建设任务,并实现试车、投产、产品质量合格、一次收率达到设计要求的“四个一次成功”,创造了世界炼油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1962年,朔风如吼、地冻天寒,首批1581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这片亘古荒原,肩负起开拓新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任,书写了一幅慷慨壮丽的奋斗长卷。

1963年12月6日,第一列满载成品油的列车从大庆奔赴祖国建设的最前线,新华社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石化炼油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大型炼油厂,为提前两年实现我国炼油工业“三年基本过关,五年立足国内”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的5年里,继续兴建的炼油二期工程又让延迟焦化、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三套装置挺立在世人面前,中国“五朵金花”中的三朵在这片土地上光荣绽放,技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煤油、石油焦、石蜡、苯等产品相继产出,大庆石化成为当时新中国最大的燃料型炼油厂,为我国油品实现基本自给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新兵打硬仗,全靠红思想。石化人用“蒙目练兵”的严苛方式逼迫自己成长,以范春甫为代表的员工能在7座塔和容器、767个巡检点之间操作自如,创造了装置长周期运行1412天的全国纪录,凝练而成的“金花”精神代代传承,成为大庆石化“三基”工作的雏形和样板。

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背景下,粮食和布匹依然需要凭票供应,反映出国民物质生活的极大匮乏,三年困难时期的伤痕仍然隐隐作痛,生产化肥、增产粮食的任务迫在眉睫。此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在大庆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成套引进装置,大庆石化再次出发。

1976年9月,第一批“大庆牌”合格尿素从生产线产出,施入农田实现粮食增产20%~40%。几十年间,化肥装置产能接连突破纪录。

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用合成纤维制成的“的确良”服装让国人新奇而又向往。世界纺织业步入化工时代,大庆石化也紧跟时代步伐,自力更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化纤试验装置——丙烯腈、腈纶抽丝装置,有力支持了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建设。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有机化工最重要的基础原料,其生产规模、产量和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1977年9月,国务院批准从国外引进4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其中一套落户大庆石化。

风卷黄沙,希冀破土。1979年8月5日,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始动工。1986年6月,由12套装置和77项辅助工程组成的乙烯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投产典礼热烈隆重,国务院发来贺电,国务委员康世恩亲自为工程剪

彩,大庆石化成为当时我国最早的乙烯生产企业之一,产能占全国总量的1/3,极大带动了下游产业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开启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崭新篇章。

30万吨乙烯工程投产后,大庆石化人迅速吸收和消化引进技术,完成了35万吨、48万吨、60万吨乙烯扩能改造。与此同时,乙烯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延伸出的苯乙烯、橡胶等系列产品,助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2007年6月,被科技部列为“863”重点攻关项目的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并于2009年9月在大庆石化破土动工。2012年6月30日,项目仅用19个月的有效时间就实现中交,创造了我国高寒地区建设同类装置用时最短的奇迹。这套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工艺包技术的装置,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技术的垄断。同年8月,新建60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几代石化人梦想的“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变成现实。

重要的时间节点,用奋斗标注新时代坐标。

2018年7月7日,这一天必将镌刻在大庆石化转型发展史册上,备受瞩目的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伴随着这一“龙头”项目的启动,大庆石化炼油产能一步跃上“千万吨级”。2020年10月,由12套装置及29项配套辅助设施组成的“大炼油”全面建成投产,成为大庆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中坚力量。

痴心不改报国志,勇担振兴国家石化产业历史使命

“十四五”以来,大庆石化时刻保持对老企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精准厘清产业结构缺陷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管理模式粗放与现代化企业治理之间、思想观念落后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之间的“三大矛盾”,树牢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以进取状态推动“前景可期”向“奋斗有成”转变。

大庆石化倡导践行“责任心、能力、执行力”员工理念。2023年,首次实现“五年一修”,稳妥实施机关大部制、上市业务扁平化、未上市业务扭亏治困三大改革任务,健全一体化管理流程,建立事前算赢经营模式,不断健全新产品新材料体系,加快推动“炼化生精材”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质增效由“升级版”向“增值版”衍进转变,乙烯年产量连续8年破百万吨,核心功能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从今年初以来,大庆石化坚决贯彻中国石油工作部署,强化“四精”管理,细化全年目标,逐月跟踪考核,突出价值创造,经营业绩稳定向好,实现大幅盈利。

优化生产经营,做大价值创造“基本盘”。坚持“大平稳出大效益”,全链条优化生产组织,着力巩固“三个态势”。

着力巩固产量指标高位增长态势。跟踪解决装置运行瓶颈,加强操作变动全过程管控,33项主要产品产量中有31项显著增长,石蜡、全密度聚乙烯等10项创历史最好水平。

着力巩固技经指标稳定向好态势。充分发挥技经指标对生产经营的牵引作用,实施乙烯原料分储分炼、E3装置全炉运行等措施,83项物耗能耗指标中有63项明显提升,炼油综合商品率等27项创历史最好水平。

着力巩固业绩指标持续上扬态势。遵循“效益、全面、精细、考核”四项原则,“一装置一策”制定提质增效方案,推动603项措施落实落地,提质增效“增值版”成效显著。

加快转型升级,锻造价值创造“增长极”。聚焦“炼化生精材”五大领域,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第二曲线”,重点聚焦“三个加快”。

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3万吨/年POE工业试验装置通过可研审查,α-烯烃项目完成规模调整后的可研报告修改完善;裂解一套装置能效提升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新建20万吨/年ABS装置开展“三查四定”,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推进。

加快实施“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制定集中加工大庆原油方案,扎实推进催化干气项目,做精炼油业务的同时向化工转型。成功调和98号汽油和-50号柴油,进一步拓宽高端油品矩阵,生产石蜡16.3万吨,创历史新高,生产化工原料141万吨,同比增加47万吨。

加快新材料提速工程。生产新材料3.58万吨,开发新产品4项,自主研发生产的石墨烯纤维将在上海化纤行业展会展出,开发微交联低雾度茂金属聚乙烯树脂,填补了国内空白。重启停用17年的PB小试装置,成功产出PB胶乳料,老装置焕发新活力。

推动改革创新,锤炼价值创造“硬底板”。用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招”,把握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确保改革创新同频共振,不断突出“三个纵深推进”。

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精准对接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围绕组织、管理、经营三大方面,精准对接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二级单位扁平化管理、机关“大部门制”改革,加强改革后统筹优化和协同融合,上市业务全面完成扁平化改革,食堂餐饮业务实现市场化运营,推进成品包装装车出厂专业化管理,改革措施再强化再落实。

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向纵深推进。从“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和“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两个层面,组织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24项,新型抑焦炉管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与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合作,形成茂金属催化剂自主制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数智工厂建设向纵深推进。坚持用科技带动生产效率提升,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开展“数据孤岛”专项治理,完成中心控制室升级改造,实现炼油区48套、化工区35套主要生产装置集中控制,向数智化发展加速衍变。

党建引领,凝聚价值创造“动力源”。坚持“两个一以贯之”,规范“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深化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主要生产单位“两组”融合率达100%。倡导“三强、六有”用人导向,深入开展专业技术能力评估,评选首席操作手310名、全能操作手15名。全面推广新版《企业文化手册》,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调研解决“配备健康器材”“增加巡检工具”等282项员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放663万元帮扶资金,提升疗养费用标准,正式启用青年公寓,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勇毅前行向未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大庆石化围绕“建设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的战略目标,按照“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的发展方向,形成实现“三个阶段目标”、走好“三大路径”、落实“七大保障”的发展思路。

目标清晰,挂图作战。

2024年至2025年,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生产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技经指标有效改善,上市部分净利润处于同行业中游水平。

2026年至2030年,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根据大庆页岩油上产情况,拟提升乙烯装置产能,盈利能力大幅跃升,上市部分净利润达到同行业中上游水平。

2031年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炼化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税费位于国内炼化企业前列,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保持领先水平,上市部分净利润位于同行业前列。

开辟新路径,拓宽新领域。

做精炼油。按照“加快从炼油为主的炼化基础产业向‘基础+高端’的能源化工材料现代产业转变”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深入践行“分子炼油”理念,保证炼化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

做强化工。积极推进裂解一套装置能效提升改造,确保乙烯能效达标。拓宽产品新领域,补强新材料产业链。

做优产业链。充分发挥聚烯烃装置工艺特点,“十四五”期间,研发生产高压电缆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九类高端特色系列化产品,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形成聚烯烃高端品牌效应。“十五五”期间,实现聚烯烃产品整体提档升级。

保障措施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思想保障。深化“一心两力”实践活动,坚决摒弃“守摊”“跟跑”“等靠要”思想和“十二种不良状态”,克服“本领恐慌”,以思想大解放推动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安全保障。推进安全环保责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作业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建设,追求“零事故、零违章、零伤害、零污染”。布局CCUS全产业链,探索开发氢能等新能源。

生产保障。建立“一级调度”生产模式,持续深化机泵治理和无泄漏装置创建,强化生产运行,优化营销手段,抓实产销衔接,改变“靠天吃饭”被动局面。

创新保障。不断完善以创新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大对前沿颠覆性技术、重大“卡脖子”技术攻关考核激励力度,加快推进生产技术开发,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改革保障。以党组提出的完善“六大体系”提升“七种能力”为基准,深化“六大行动”、实施“七项工程”,做实顶层设计、组织体系优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才保障。统筹“生聚理用”“选育管用”机制,建设一支“三强、六有”领导干部队伍,由一级工程师、高级专家、首席专家为核心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高素质、高技能专家队伍。

文化保障。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发源地优势,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汇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接下来,大庆石化将扎实开展绿色企业、健康企业创建,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提升经营创效能力,优化加工路线,调整下游装置负荷,完成原油加工量900万吨和生产乙烯131.5万吨的目标;狠抓高标号汽油营销、柴油扩销,增产石蜡、高压聚乙烯等高效产品;持续挖掘“金点子”创效潜力,着力打造提质增效“增值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远眺,新时代的号角又一次吹响。大庆石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议部署,提高政治站位,传承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09-25 —大庆石化厚植发展动能优势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428.htm 1 改革创新 谱写一流炼化企业奋斗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