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渐趋成型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 走出“乳山路径”

乳山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辛戈供图

□ 宋志超 高玮玮

□ 本报记者 高杨

党的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谋划布局以海上风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开辟“绿色产业”新赛道,成功争创“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全力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蹚出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乳山路径”。

超前谋划布局推动“传统工业”转向“绿色低碳”

乳山市积极服务和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依托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加快海上风电链条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引领新兴产业迎风起势。

抢抓政策机遇风口。近年来,山东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大力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跨越式发展,规划布局渤中、半岛北和半岛南三大海上风电基地,总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乳山市省管海域150万千瓦风场是“十四五”期间优先开发区域,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具有先发优势。在千载难逢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风口”,乳山市抢抓机遇,成功跻身山东省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威海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统筹域内1700万千瓦海上风场资源,支持乳山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乳山市坚持高标定位、规划先行,超前编制《山东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乳山基地规划》,规划主机及核心零部件片区、涉海大型装备片区、科技创新及运维片区和商务会展及储能片区四大功能片区,总面积9000亩,集中用于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按照运输优先级科学布局塔筒、单桩、海缆等相关部件产业,引导产业链条错位发展,为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化发展夯实基础。

持续拓展发展空间。乳山市围绕胶东经济圈产业承接聚集区定位,发挥乳山基地作为半岛南、半岛北两大海上风电基地的衔接点作用,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逐步构建“空、港、铁、桥”立体化交通体系。乳山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在已有2个2万吨级泊位基础上新建2个2万吨级泊位,更好满足风机整机研发制造企业的国外订单需求,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未来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

坚持系统集成思维推动“点上打造”转向“建链成群”

为全力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乳山市科学研判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全链条,坚持“以资源引产业、以资源促产业”,统筹项目布局。

探索“链主”引领聚合路径。乳山市按照“锚定头部企业、严控优惠政策、强化产业协作”的基本原则,大力招引产业链条领军企业作为“链主”企业,成功引进明阳智能和远景能源两大整机制造龙头企业,仅这两大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0亿元,税收近10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拓展“链条”延伸招商路径。聚焦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乳山市依托明阳、远景两大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梳理出15条产业链、144家上下游企业,通过市级领导带队招商、招商推介会等形式,先后引进海力科技、中车同力、中天海缆等配套产业项目及中舟新能源等海上运输、国家电投等后期运维检修项目。目前,总投资89亿元的明阳、远景、海力、中车、豪迈、克莱特菲尔6个项目一期均已投产,投资20亿元的中天海缆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动能加速蓄积、更加充沛。

深化“绿电”消纳应用路径。乳山市依托海上风电发展优势,积极探索绿电规模化就地消纳路径,前瞻性围绕绿电制氢、氢电耦合,规划打造绿能低碳产业园。计划投资70亿元的多能互补绿氢一体化项目,预计年消纳绿电82亿千瓦时,消耗二氧化碳75万吨,产出绿氢15万吨,全力构建新兴产业生态,实现清洁能源向纵深发展。

搭建全程服务体系推动“单一服务”转向“多维联动”

聚焦企业项目所需,乳山市全面推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形成助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大服务格局。

建立“专班化”服务保障体系。乳山市整合统筹发展改革、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项目服务保障力量,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持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展“全天候、零距离、精准化”帮办代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设立目标规模2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母基金,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招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乳山,助力打造风电全产业链集群。

建立“定向化”人才供给体系。乳山市打通新能源产业人才供需渠道,聚焦海上风电重点领域,建设新能源实训基地、风电叶片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海上新能源实证实验基地和海上风电叶片研发中心4个创新平台,为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科技人才基础。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依托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本土院校,定向培养海上风电设备安装、检测、维护等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建立“精准化”配套服务体系。乳山市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全力做好土地保障,在规划9000亩专业园区的基础上,通过搬迁安置等途径,腾挪土地约1000亩,为项目落地留足空间。扎实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新铺设“一横两纵”供水管网,满足基地内企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优化完善通往乳山港的大部件运输通道,有力保障超大、超长、超宽海洋装备产品的集港出运。规划新建1座500千伏变电站,满足海上风电全容量并网需求。乳山经济开发区获批“山东省近零碳园区”“省级清洁生产试点园区”,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发展后劲活力逐步增强。

目前,乳山市7个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成为山东省内在建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产业链条最全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预计到2026年可引进海上风电相关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达400亿元以上,税收达30亿元以上,可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逐步成为乳山经济新的增长极。

2024-08-04 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渐趋成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7651.htm 1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 走出“乳山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