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同心圆”聚军民力“双拥花”重锦官城

——四川省成都市社会化拥军的创新举措与工作成效

□ 李杨俊

社会化拥军是“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社会力量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全国典型的驻军大市、兵员大市、退役军人大市,四川省成都市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化拥军工作。近年来,成都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以“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为原则,秉承“军地合力、军民同心”理念,突出“尊军崇军”导向,大力推动“党政主导、军地协同、上下贯通、社会参与”的“大双拥”格局加速成型成势。

党建引领聚力组织保障日益坚强

成都市创新党建引领,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到爱国拥军事业各方面各环节。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化拥军的“引领力”。

成都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政治工程”来抓,市委书记“挂帅”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书记抓双拥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形成党政军齐抓共管、军地密切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格局。

成都市坚持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委议军会议、“双拥”专题协商会议、军地双向支持需求提报机制等制度。近年来,市本级共召开党委议军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双拥”专题协商会议等30余次,配套经费110余亿元,为“双拥”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不断提升社会化拥军的“支撑力”。

成都市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作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摸排,将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行良好、群众认可度高、熟悉基层事务、办事公道正派的退役军人作为村(社区)后备干部“兵支书”推荐人选的重要来源,探索打造“选优配强+培训赋能+示范引领”全链条培育机制,引导“兵支书”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强化“兵支书”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协同联动创新潜力活力有效激发

成都市推动构建党委领导下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全社会拥军工作新格局,助力社会化拥军工作“蓄能远航”。

一是持续壮大社会化拥军力量,变“单打独斗”为“整体联动”。

成都市着力破解政府为拥军事业拨款渠道单一等难题,探索建立全国红十字系统首支社会化运作的拥军基金“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成都市拥军事业发展基金”。该基金自设立以来,共募集社会拥军资金近3000万元、各类物资1800余万元,实施公益项目168个,服务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30余万人次。

成都市联合基金会发起“不忘历史铭记英雄”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项目,聚集社会整体力量以“爱心捐”和“消费捐”两种方式向社会募捐,截至2023年底共接收到87万余人次、3037个爱心商家的爱心支持。

二是创新社会化拥军体系建设,变“需求清单”为“满意清单”。

率先成立成都市爱国拥军联合会,已覆盖23个区(市、县),吸纳1万余个会员单位、3318名个人会员参与,社会化拥军工作“一条心”“一盘棋”“一张网”的工作格局逐步成型,为解决军人身边“急难愁盼”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双拥模范城”与边海防基层部队结对共建任务,共投入1200余万元为共建部队解决建设难题。创建起近3000支退役军人“战旗红”志愿服务队,吸纳退役军人志愿者3万余名,成功构建起以党建和公益为纽带、志愿服务为支撑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被评为“四川省最美拥军人物”的退役军人吕状文创建的星瑞集团,吸收上千名退役军人就业。

三是推动社会化拥军品牌赋能,变“急切呼声”为“热烈掌声”。

成都市大力挖掘退役军人、军属人力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支持帮扶,切实解决军人“三后”(后路、后院、后代)问题。打造“戎品集”创业集群和“戎才荟”招聘品牌,累计组织专场招聘会910余场,提供岗位87万余个,近12.5万人次参加,受到普遍赞誉。

青羊区“戎才荟”举办现役军人家属专场招聘会,筛选出优质企业35家,提供977个岗位,300余名军属参加,53名军属和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成都市爱国拥军联合会创新退役军人就业模式,联合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综合体与爱心企业,探索打造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戎品集”公共品牌,目前已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3万余人次。

成都市打造“暖冬行动”品牌,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为老兵送去寒冬时节的浓浓关爱。打造“蓉戎有约”军地青年联谊品牌,为军地单身青年搭建婚恋之桥。

场景营造渲染良好氛围持续浓厚

成都市突出拥军宣传引导,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塑造拥军新场景,军民共绘“同心圆”。

成都市将国防和“双拥”元素有机植入公园城市建设中,在全市打造3000余处双拥主题公园、爱国拥军示范街等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点位。比如,锦江区双拥主题公园立足“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设计理念,创设“强军之路”“双拥传承”“爱国教育”“英雄楷模”四个主题景观区域,打造党史军史融合教育学习活动阵地。

成都市积极建设爱国拥军示范街,持续促进社会化拥军工作向平时延伸、向末端辐射、向各领域拓展。开通国内首列综合性国防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列车“铸魂强军号”,连续三年冲上“热搜”。青羊区光华街道将原本零散的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规模效应,其特色服务阵地“青羊区双拥小站”目前已与60余家企业、商户签约。

二是营造拥军氛围,凝聚红色精神“向心力”。

成都市深化“和平不忘国防、发展不忘拥军”专题教育动员,协同爱国拥军联合会在多个区(市、县)打造国防教育基地(馆),拓展红色宣讲阵地。着眼涵养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组建“红色宣讲团队”,在“八一”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拥军情系国防”国防教育进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主题宣讲活动,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市民群众开展体系化国防教育,累计组织各类宣传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

(作者系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4-07-31 ——四川省成都市社会化拥军的创新举措与工作成效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7604.htm 1 “同心圆”聚军民力“双拥花”重锦官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