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资讯

全力推进国储林建设 探索林业共富新模式

□ 林小冬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是林业大县,现有林业用地480.9万亩,其中公益林249.7万亩,森林蓄积量2966万立方米,均居全省首位。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国储林为切入口、林地规模流转为基础、绿色金融为支撑,推动营林工程、林业产业高速发展,走出一条“做活一产、促动做强二产、带动做优三产”林业富民之路。在此过程中,淳安县新安江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该公司获评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绩突出集体、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工作“路线图”

健全工作机制。淳安县成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的国储林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林业、生态集团等相关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一抓到底、贯通协同的责任链条。定期召开国储林建设推进会,开展国储林项目监督,及时跟踪问效,并对国储林建设列入部门、乡镇的重要工作进行考核,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注重科学规划。结合“森林浙江”建设,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对全县国储林资源进行实地勘查和综合分析,编制《浙江省淳安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全盘统筹协调发展林业产业。

打造试点样板。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小组,在“大下姜”区域开展国储林项目试点建设工作。根据前期数据和国储林收储对象标准,以用材林、毛竹林等地类为主要排查目标,对各村林地小班、林权流转方式等进行摸底。结合实际,编制《淳安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林地流转工作指南》。2023年3月,顺利完成“大下姜”区域试点林地收储工作,核实林地小班5851个,山林流转面积15.43万亩,实现村集体增收28.26万元。

探索产业模式细化发展“施工图”

推行“林下经济”模式,实现“青山”变“金山”。淳安县实行“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的“订单”模式、“国企出资基地建设+分包林业大户管理”的“合伙人”模式、“国企开展基地建设+村集体项目资金投入”的“飞地”模式等不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菌菇、中药材等林下经济。

推行“产业融合”模式,实现“单一”变“多元”。以重塑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为目标,加快林业产业链培育。与千年舟、金龙鱼、修正药业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推动竹木制品、农林产品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推行“碳汇交易”模式,实现“风景”变“前景”。开展林业增汇建设,启动林业碳汇数智应用平台(森林大脑),建成以千岛湖林场技术团队为主要力量的县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并搭建以县两山公司为投融资主体的碳汇投融资平台。创新通过认购碳汇作为生态资源破坏案件当事人履行生态修复责任的方式,拓展生态产品“变现”新途径。

助力农民增收绘就共富“实景图”

改革创新,推动林地流转经营。为解决林地细碎化经营困难问题,实现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淳安县创新林地经营权、碳汇开发权、林木使用权“三权分置”模式,将林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流转、收储,由县生态集团支付流转费用,保障农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2023年以来,全县签订林地经营权流转协议1.17万份,林地流转面积33.41万亩,每年支付林地流转费用1718万元,助力村集体年均增收8万元。

数智赋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造“两山合作社”数字化应用平台,提供“两山”生态资源上报、交易、收益兑现、服务直达等市场端功能,利用平台对闲置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利用,实现生态家底“一目了然”、项目评估“一键分析”、项目支持“一站直达”、运营态势“一屏掌控”。

就业帮扶,保障村民就近就业。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由“强村公司”牵头,优先吸纳项目区周边村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参与造林抚育、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助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挣薪金。国储林项目涉及214个村超10万林亩,项目建设期内(2022~2035年)预计每年提供就业岗位5100个以上,人均实现劳务增收6000元以上。

2024-07-1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7301.htm 1 全力推进国储林建设 探索林业共富新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