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迎东 黄文峰 祖智慧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的栖霞区,南北夹江、地域狭长,是以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航运物流、医药电子、风景名胜等为主要职能的现代化江滨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试验地和实践地。栖霞区教育局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整体推动教学改革的策略与路径研究”为抓手,锚定“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深化重点领域的教学改革,通过内涵引领、特色建设、项目联动、智库支持,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区域,回答“教学改革,栖霞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明确以协同为主旨的系统布局。全区多措并举,统整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形成“教育共同体联盟为框架、学校结对发展为基础、教师交流为中心、资源配置为重点、教育技术为支撑”的行动模式。栖霞区教育局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协同共进”为宗旨,成立中小学七大教育发展共同体,成员校协同开展项目化研究,共同分享办学成果等,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小学东部教育发展共同体为例,围绕劳动教育的激活与渗透,将金陵小学“生态农业科技园”、龙潭中心小学“物联小屋”、摄山星城小学“星娃农场”、栖霞中心小学“少年绿色科学院”等,与周边的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室、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等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建设“少年农学院”,创新劳动教育,形成共同体联盟、学校主导、家校共育、社会支持的劳动育人体系。
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一是因地制宜,以“三特”(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特色教师)建设为抓手,充分链接本土文化资源,走出扎根栖霞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二是立足当下,围绕学习方式变革,深入推进主题式研训;三是面向未来,开展以实验教学、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为推手的综合改革研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八卦洲中心小学在借鉴自然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从地域资源开发、课程建构、教学变革、评价实施等多方面立体建构了具有乡土特色的“田野学习”理论和实践框架,引导学生亲近田野、回归自然、热爱家乡,该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并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成为乡村教育的典型。栖霞中学以“大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统领劳动教育的整合性实践探索。从教学环境创设、劳动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引领等方面进行统整设计,形成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融通的劳动教育范式。南京市晓庄小学以作业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的转型,被选入《2022年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40个典型案例之一。
拓展以增值为导向的资源供给。全区充分利用仙林大学城驻区高校、辖区周边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高质量开展“合作办学、队伍建设、标杆引领、特色打造、技术赋能、高端峰会”等校地合作项目,探索“U—G—S—T”(高校—政府—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四位一体行动策略在区域层面的应用,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通过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合作教研、课程联动、项目成果推进会等形式,盘活优质资源的区域流通。2022年9月8日,栖霞区人民政府与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国家级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示范区”,在内涵发展、师培师训、课后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共建,有力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
激活以内需为动能的人才保障。打好教育扶智组合拳,系统实施强师工程。以“511”区级骨干梯队、拔尖人才梯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梯队为核心,优化高素质人才孵化,形成教学改革引领性人才支撑;立足全域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抓实职初教师、特色教师、四有好教师等团队建设,做好区域教学改革的梯队人才保障。在此基础上,围绕专题,开展对研训员、校长、教师的教改专项培训,把握国家、区域、学校对课改的要求,重点突出对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主题研训”方面的专项培训,建立起“区域联动”“学校行动”“学科推动”三位一体的行动方略,形成“技术攻关”“评价跟进”“研训支持”的教学改革新常态,有效促进区域教改的积极性和多样化发展。
完善以共治为要领的联动支持。建立基础教育科、督导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导,其他部门配合的综合视导工作机制,形成“视导—反馈—督导”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教师发展中心依靠专业人员的力量,在区域教改方案整体架构、教改行动的落实与教师培训、教学改革关键技术与工具研发、区域教改进程的判断与调整、教改活动的组织与校本研修的指导、教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等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使区域教改有方向、有路径,又有层层落实的执行力。学校立足校情学情,研制素养导向下的学校教改方案,推动教学改革的“微观落地”。
“十四五”阶段以来,全区一项教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三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六项获南京市教科研成果创新奖,培育出一批教改示范典型,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中心、高校智库、家长和社会机构都为之支持、保障和服务的教改互动关系,成为推动区域教学改革的总体力量。栖霞教育将进一步围绕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增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与科学可持续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