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崔立勇
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不难看出,论坛希望为当今略显茫然的世界经济寻找动力。
探究增长的新前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近两年炙手可热的新技术——AI(人工智能)。面朝广阔的新蓝海,企业是否应该将增长的希望寄予AI?
诚然,AI是当今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风口。AI可以优化流程、节省时间、缓解负荷,提升生产效率,甚至带给企业整个运营模式的改变。各种益处,企业家听到的已经足够多。
纵使千般好,企业应用AI还必须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考问。第一个问题——花多少钱?大模型构建等AI研发工作是项大工程,研发企业不得不“想赚钱先烧钱”。即便是在应用端,现在看AI也不算便宜,企业仍然摆脱不了“想省钱先花钱”的路径。企业追求效益,也关注成本。用不用AI,还得细算自己的一本账。
第二个问题——谁来决定?应用AI并非在手机上安装小程序那样简单,而是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的企业战略,属于“CEO工程”。有意思的是,德勤不久前一份对亚太地区近1.2万名受访者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生成式AI应用方面,大学生和企业员工在整个亚太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但其中仅半数认为他们的上级知道自己在使用这一技术。在企业内部,上冷下热或上热下冷都会令AI应用步履蹒跚。
第三个问题——何时加入?AI发展方兴未艾,但显然ToC的应用成果更多,在ToB领域相对较少。AI面前,各个行业有着不同的痛点及需求,企业当务之急是想知道用它有啥用,如何和业务结合起来,能够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对于企业而言,AI能“作诗”并不重要,能“做事”才是关键。资本市场和舆论场的喧嚣不等于新技术在企业内部能够快速应用。从历史上看,从技术可用到企业广泛应用总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时间。应用AI,是抢先一步“尝鲜”,还是等待享受技术大规模应用时更低的价格,时机的选择同样微妙。
正如职场人的“本领恐慌”,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焦虑”。数字浪潮扑面而来,各种方案眼花缭乱,一项技术尚未消化,另一项技术接踵而至。心里种了草的企业家既兴奋于创新的无限可能,又担心技术的翅膀能否真正带企业高飞。“技术焦虑”挥之不去,“不明觉厉”如影随形。
其实,完全可以相信,企业家不乏创新精神,拥抱AI为代表的新技术自有其理性判断,只是或早或晚。
关注AI,更要关注产业链的全貌。实现“算力就像自来水”的便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AI在更丰富的场景落地,也还需要供需双方的努力和配合。
AI不是炫目的概念,而是有力的工具,最终要支持和服务实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相对于科学家常常取得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研究成果,企业家更需要前进路上的确定性。
毫无疑问,AI是增长的新前沿,但是增长的新前沿绝非只靠AI。作为一个系统,增长不单纯依赖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要看可以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也需要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因素协同结出硕果。
本届达沃斯论坛没有把增长的希望压在某项技术身上。全球新经济、中国和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产业新前沿、对人进行投资以及气候、自然与能源的相互联系,论坛这六大主题的设置展示了对增长的全面理解。
技术是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开放合作的精神和全球联动的机制同样不可或缺。足球场上有句话,“跑动出战术”。在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步伐明显减缓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多传球、少盘带、快速推进,让技术、产品、人员在各国间更顺畅地流动起来。
在大连的时光虽短,但是夏季达沃斯论坛搭建的舞台够大,为全球企业尤其是成长中的新领军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结识伙伴、共谋未来的宝贵机会。2024年的夏天,大连注定是见证全球增长新希望的璀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