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健生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迎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的部署要求,6月24日,一部具有史料性、基础性、系统性的改革开放史书精品——《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正式出版。这套丛书重点收录改革开放的历史文献,深度梳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忠实记录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对于永远铭记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把握改革开放规律,助力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当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人出版社主办的“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魏地春,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编委会主任魏礼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潘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工人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董宽共同为新书揭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魏地春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对于深刻理解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因何出发、如何行进、走向何处的时代之问,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宝贵成果,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具有很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借鉴意义。很多编写者不仅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且一定程度上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使得这套丛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信度。
魏礼群说,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关于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精神,记录改革开放历史史实,丰富改革开放历史认识,揭示改革开放历史规律,助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工人出版社携手启动《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的编纂工作。
迟福林表示,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史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要以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需求和发展逻辑;了解改革开放史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要以学习理解改革开放史增强改革的自觉和主动;青年之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问,要将改革开放史走进千家万户、走进课堂,教会青年人看改革开放的规律、方向、趋势,从而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内化为自觉责任、主动责任。
《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由魏礼群担任编委会主任,陈锡文、彭森、张卓元、迟福林担任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共20卷共1500万字,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计划投资体制改革》《农业农村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经济特区发展》《城市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商品与要素市场改革》《就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大事记》。
这套丛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同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版座谈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主持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觉将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