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在祖国的版图上,甘肃是一个能源资源的“大宝库”,也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甘肃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貌类型,在此可以看到4/5的中国;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2022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甘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如何推动甘肃文旅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如何绘就浓墨重彩的甘肃画卷?在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省长任振鹤,常务副省长程晓波,副省长张锦刚、雷思维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生活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连续7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任振鹤表示,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2022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元,是2012年的2.2倍。
据介绍,近年来,甘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立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三个不平衡”的省情特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围绕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大行动,重点做了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的“五量”文章。
在盘活存量上,甘肃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批“老字号”正在成长为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的“产业树”。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产业活了、链条长了、企业数量多了,“十四五”以来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
在引入增量上,甘肃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央企连续三年集中签约,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投产。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项目落户在“石油老城”玉门,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
在提高质量上,甘肃集聚了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一院三所”等优质科创资源。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在重离子物理、生物医药、冰川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比如,中国科学院兰州近物所研制的国内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在甘肃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重离子超大型装置国产替代,是消灭癌细胞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重离子临床治疗技术的国家。
在增强能量上,甘肃有86个县市区,发展起来就是86台“发动机”,将县域分为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引导分类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大县,近三年新增了16个百亿元县域,累计达到36个。
任振鹤指出,下一步,甘肃将重点在“九个字”上下功夫:一是抓机遇。深入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找准定位、放大优势,更好地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实效。二是强筋骨。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三是作贡献。把国家所需和甘肃所能结合起来,在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甘肃担当、展现甘肃作为、贡献甘肃力量。
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
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开发量都居全国前列。程晓波表示,“十四五”以来,甘肃紧紧抓住国家绿色转型的各项政策机遇,“乘风而起、向光而行”,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甘肃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了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这个占比在全国居第2位;陇电外送区域已经扩大到了25个省份,每年甘肃对外的输送量超过520亿千瓦时,其中接近一半都是新能源。
“如果说,从前的河西走廊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那么现在则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勃发,呈现出‘追风逐日、风光无限’的景象。”程晓波说,甘肃的新能源发展速度很快,但未来潜力仍然很大。下一步,甘肃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重点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扩规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各级各类风光电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也就是明年底的时候,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要突破8000万千瓦,到“十五五”末要突破1.3亿千瓦。1.3亿千瓦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6个三峡电站。
二是畅通道。甘肃的第一条通道是从酒泉送往湖南的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2017年建成。第二条通道是送往山东的陇电入鲁工程,去年开工建设,明年就可以建成。第三条通道是送往浙江的陇电入浙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完备,有望近期核准建设。第四条通道是送往四川的陇电入川工程,有望今年底核准开工。
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文旅强省
程晓波称,到“十五五”中期,这4条特高压就能够全部投运,届时甘肃至少会有1600亿千瓦时的电送往全国各地,这相当于现在一年的全省用电量。
三是兴产业。着力构建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张掖、武威、金昌三地协同,河东各市州协同、多级驱动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四是促消纳。特别是要做好电力网和算力网“双网”融合的文章,建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也就是甘肃的庆阳数据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程晓波表示,未来甘肃既要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要让陇原“风”“光”点亮万家灯火,为全国能源供应保障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甘肃担当。
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文旅强省
今年3月以来,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受到全国关注。一碗麻辣烫,可以说是始于味蕾、源于美景、成于文化,掀开了甘肃神秘的面纱。
“上下五千年,甘肃不一般。东西三千里,甘肃不平凡。”张锦刚在会上用这两句话来形容甘肃。他说,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走进甘肃,既可以探寻源脉,领略伏羲一画开天、张骞凿空西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传奇故事,又可以触摸文脉,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欣赏优美动人的《丝路花雨》,品读照亮心灵的《读者》杂志。同时,甘肃地形狭长,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貌类型,在甘肃可以看到4/5的中国。
张锦刚称,甘肃将在三方面持续发力,把资源大省打造成文旅强省。
一是让资源“活”起来。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排名在全国第5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甘肃坚持一流资源、一流开发,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像推广的“数字敦煌”,就是要让文化从墙上走下来、从洞里走出来,让更多游客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二是让业态“多”起来。比如,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既是风景名胜区,也是休闲康养胜地,近年来在“文旅+”上衍生出了很多业态。
三是让消费“热”起来。春节期间,瓜州、玉门等地突发冰雪沙尘天气,大批滞留旅客在当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暖心瓜州”爆红网络。
“我们要把这种内涵塑造好,把这种品格传承好,让甘肃文旅的‘烟火气’更旺,让甘肃文旅的‘人情味’更浓,让各方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张锦刚如是说。
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
任振鹤表示,“一带一路”是甘肃最大的机遇。自古以来,甘肃就有着深厚的开放基因,河西走廊就是一条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占总长的1/5。汉唐以来,东西方货物在甘肃集散流通,东西方文化在甘肃融合荟萃,一度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贸易盛况。
近年来,甘肃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目前,累计开通运营国际货运班列线路21条,已覆盖到欧洲、亚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肃的“钢铁驼队”满载货物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频繁往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到外贸总值的70%以上。这几年,甘肃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像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陇南橄榄油等特色“甘味”农产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大市场”,还漂洋过海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
任振鹤表示,下一步,甘肃将以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引领,重点从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在强通道方面,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放大国际陆港、空港枢纽功能,积极构建“空中丝绸之路”。
在扩外贸方面,深入开展外贸市场建设培育、外贸新业态提升、外贸基地建设和外贸产品扩量攻坚四大行动,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市场,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做大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国际货运班列提质增效。
在促合作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创新、数字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敦煌学研究高地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设,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拓展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最大机遇”,让甘肃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