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谢立辉 张益珲
牛羊渐肥鸟蝶飞,稻蔬翠满洞庭西。初夏的西湖管理区莺飞草长、生机勃勃,牧业景区、露营基地、鱼虾乐园等人流如织。游客岸边观鸟赏湖、下田抓鱼捉虾、入园垂钓摘果,玩得不亦乐乎。水乡田园的美好风光里,充满着小都市的烟火气。
湖南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位于洞庭湖西畔,沅、澧两水尾闾,因地处洞庭湖西,得名西湖。西湖管理区是全国第二大移民集中安置区,也是湖南省十三大国营农场之一,总面积70.37平方公里,辖2个乡镇,23个行政村、居委会、渔场,总人口5.68万人。
谁曾想,这里原是水乡泽国,春夏水涨为湖泊,秋冬水落为洲渚。秦汉以前就有先民在此活动,洪水泛滥时举家外迁,水落洲出时往来垦植耕作,几千年来一直是贫苦多灾之地。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当地开始治理洞庭湖,西湖先后经历劳改农场、军垦农场、移民农场、管理区四个阶段。近年来,西湖管理区发扬农垦、军垦和移民精神,感恩奋进将移民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乡村产业,移民群众增产增收,成功打造移民搬迁安置“西湖样本”。
帮扶和引导并重:打造“一乡一特”高效农业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常德考察时指出,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全区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实施‘三区战略’(农业强区、产业兴区、生态立区),推进‘五大发展’(产业发展更高质量、乡村发展更具实效、生态发展更可持续、民生发展更多共享、和谐发展更加高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壮大移民产业,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湖。”西湖管理区党委书记胡晓明在早稻抛秧现场调研时说到。
西湖管理区由于历史原因及人均土地资源缺少的限制,种养业产品结构单一,发展特色和支柱产业困难重重,移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近年来,该区整合移民帮扶资金8873万元实施生产开发及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在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西湖镇发展特色果蔬业,西洲乡发展特色畜牧业,形成一乡(镇)一特色格局。通过产业资金帮扶和产业政策引导,西湖以畜牧、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已达到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90%以上,发展和培育了德人牧业、正航农业、金色桃海、楚峰梨园、绿祥农业、湖西食品、西洲水稻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形成了“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
生态田园扩面提标。该区积极推行“田长制”,2023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6.23万亩,产量3.39万吨。粮食生产西湖镇示范片多次获常德市优秀区县市长(管委会主任)示范片。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稻+”产业综合种养面积达2万余亩,30亩以上种粮新型主体达230余个,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西洲乡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对比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以前的2005年,人均耕地由1.31亩增加到1.37亩,有效灌溉比例由不足60%上升到80.3%。
蔬菜瓜果“钱”景无限。按照突出优质特色、强化产业布局的原则,大力建设移民产业发展项目。投入3100余万元大力支持绿祥农业、楚峰梨园、正航农业等基地智慧农业的推广试点建设,全面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全区大棚面积超过3000亩,以芦笋、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超过8000亩,西湖芦笋产业成为湖南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特色产业。
青青牧场从无到优。一望无际的西湖草原牧草飞扬,彩蝶飞舞,2000亩紫花苜蓿恣意盛开,就像漫天星斗散落人间,浪漫至极。牧草基本都生长在长江以北,西湖管理区专门出台了科研、人才引进、土地流转补贴等系列帮扶政策,培育出能够适应湖南高温高湿环境的新品种。如今,全区形成了以德人牧业、湘牧种业、沃丰水产等为骨干的产业基地20多个,打造了集“种、养、加、销、创、游”六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畜草质效不断提升,年产乳制品超过4000吨,年出栏生猪7.8万头,苜蓿草产品1万余吨。沃丰水产获评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艾希养殖农场获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
“输血”向“造血”转变:形成“多点开花”产业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西湖管理区要大力实施‘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交出高质量发展的‘西湖移民样板区’优异答卷。”西湖管理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吉海波信心满满。
西湖管理区用好资金和政策杠杆,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激发移民户的创新创业内生动力等措施,以高质量帮扶移民发展产业,提高移民收入为目的,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3年,西湖管理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直补对收入的贡献率降至2.5%,“传统输血”远低于了“自我造血”。
全产业链大发展。立足优质农、牧产品和湖光美景,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产品。2023年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金融贷款1亿元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11家,仁瑞无纺棉柔巾生产线正式运营,洞庭芯PBM板材项目建成投产,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业内第一家将“AI技术”成功应用于工业4.0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企业。
该区湖南德人牧业是液态奶全产业链制造企业,拥有年产4万吨乳品工厂、烘焙工厂,年产10万吨牧草加工厂,两个1000头规模牧场。先后获评国家休闲观光牧场、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国字号”荣誉,是湖南省及行业内家喻户晓的品牌。
文旅产业大提升。西湖军垦博物馆获省文物局批复,西湖镇陶瓷制作技艺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在西湖》《湘商回归之西湖赤子》《献礼国庆看项目》等多个专栏,全年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累计上稿300余篇,西湖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西洲乡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西洲乡黄泥湖村和裕民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观光农业年产值达到3亿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近期,西湖牧业小镇传来喜讯,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据了解,该小镇投资2.7亿元,已拥有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小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得第二批湖南省农业特色小镇奖补,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致富能人大涌现。该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常态化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移民企业主的中小企业发展,累计发放移民企业主小微企业创业贷款贴息补助85.64万元。一大批一穷二白的移民在西湖这方热土扎根创业。其中就有广东采词化妆品有限公司、云浮名草源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峰。他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经济。还有3岁随父辈移民而来的张学年,早年外出打工,30多岁成立绿祥农业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700多亩,蔬菜大棚300亩,年产值超500万元。
最有励志色彩的要数“80后”的“芦笋大王”王铁青。他于2015年成立了“西洲乡清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湖南正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已建成“一园三基地”共1200余亩的芦笋种植基地,正在打造“西湖洞庭芦笋”地域品牌,努力建成湖南乃至中国芦笋之乡。王铁青和他的企业能迅速发展壮大,与他个人的勤奋务实聪明才智分不开,更离不开西湖好的帮扶政策。“2024年2月3日晚,百年难遇的冻雨冰灾,把正航农业智慧芦笋产业园超级大棚压垮,区委区管委第一时间召开灾情应急处置会,迅速做出退还移民产业利益联结项目保证金及分红款40.7万元的决定。雪中送炭见真情,获得了复产重建资金,让我们企业快速重建走出了困境,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这些移民企业主扎根西湖发展的信心。”王铁青感慨地说。
名优特产大畅销。西湖管理区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订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近三年,全区培育28个农业品牌,农产品年产值超10亿元。
西湖特产“组团进城”,黄桃、奶制品、芦笋、茶叶等4个产品先后在省市旅游消费节展销推介,德人牧业“本酸奶”荣获2023年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银奖。积极推动辣椒、大米等农产品使用“湘垦西湖”公共品牌,实现共创共享的品牌效应。
建设与管理齐抓:“奏响”宜居宜业幸福乐章
一座座移民新村、一项项富民产业、一张张幸福笑脸……西湖管理区移民后扶工作的推进,让移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三年,西湖管理区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旅游等方面打造特色亮点,整合全区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投入到水库移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共计约4亿元,其中移民资金1.36亿元。
“文明行动”引领群众新风尚。全面启动乡风文明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打造“五个一”多元化宣传载体,2023年,成功举办“乡风文明进万家”文艺汇演5场,现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创建省级文明镇1个、市级文明标兵单位5家、市级文明单位7家、市级文明村12个,文明成为西湖发展最温暖的底色。全区“无上访村”建设率达90%以上,2023年社情民意调查位居常德市前列,西湖管理区获评市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
“生态优先”打赢环境保卫战。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酉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一期项目纳入省级亮点工程。完成45公里堤防岸线整治,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高质高效完成水利部、省河长办推送图斑复核任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空气优良率91.5%。
“美颜模式”刷出村院高颜值。在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以前的2005年,西湖户均住房面积不到20㎡,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如今,人均住房面积达42.8㎡,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建成幸福屋场26个,美丽庭院覆盖率达40%,农村亮化率达90%,全区21个村全部达到绿色村庄标准。成功创建省级精品乡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5个。西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补短强弱”打造幸福新生活。科学规划、精准发力,把宝贵帮扶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全区整合资金约1.5亿元,不断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各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100%。围绕突破交通发展瓶颈,积极完善内外交通路网,总投资1.1亿元的S223西湖镇至汉寿酉港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推动21个行政村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成功入选第四批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市区。投入1535万元开展各类移民就业技能培训185期12392人次,培训来自全省植保无人机飞手1132名,成立植保飞防组织261家,学员就业率达100%,年人均创收7万~8万元。无人机在农业上的运用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强村带富民共振:蹚出“利益联结”共富新路
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探索创新利益联结西湖模式。一是以股份制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载体,采用移民项目资金、资产、资源入股或资产托管的形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移民变股民”,让持股移民或移民村集体获得稳定的收益。二是组建移民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移民村集体和移民的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移民村集体经济;三是通过“龙头”带动联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带动移民户参与产业发展,并构建“订单收购+分红”“移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确保移民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效益。
笔者在西洲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看到,一排排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履带式收割机、烘干机等目不暇接。“我们全方位开展机耕、机整、机插、机防、机收、储藏等服务,年营业额近1300万元,通过利益联结带动周边320余农户致富。”种粮大户、西洲合作社负责人程兆军介绍。
据了解,该区整合投入1.05亿元用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其中移民资金6354万元,全区形成了3854万元的产业资产,其中移民资金形成2070万元的资产,每年获得产业项目固定分红收入达230万元。出台了《西湖管理区产业项目利益联结实施办法》《西湖管理区移民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落实省移民中心“一证两协议”机制,规范了全区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壮大了全区各村集体经济,带动移民增收。
移民后扶政策实施以前的2005年,西湖农村移民年人均收入为1120元,电话普及率约15%,有线电视和广播为零。如今,该区利益联结模式带动移民2万余人,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余元;各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逐步增长,示范村收入达到30万元。2023年,移民人均支出为22459元,其中食品支出下降到28.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上升到12.8%,移民的家用汽车、洗衣机、空调、移动电话的数量逐年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也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扬帆奋楫踏新程,勇毅笃行谱华章。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17年来,通过移民后扶资金的带动和杠杆作用发挥,小小的西湖管理区,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卫生镇、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省级农业特色小镇、省级特色产业小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诸多荣誉。
一帆春色连朝曙,万顷碧波送晚霞。西湖管理区这颗洞庭湖绿色明珠,正迈着铿锵步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湖。(本版图片由湖南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