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初夏时节,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山下风吹麦浪。一群扎根乡野、心怀梦想的“新农人”,正在万亩田畴中书写乡村振兴的“溧水故事”。
近年来,溧水依托南京国家农高区平台优势,以创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为目标,聚焦农业人才的“引育留用”,持续扩大政策供给,链接创新资源,延展产业链条,厚植“新农人”成长的“黑土地”。从人才安居到资金扶持,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开拓,越来越多热爱农业农村的年轻人选择回归故里,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芳华。
2023年度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显示,溧水综合排名全省第一,连续四年位列综合第一等次。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南京市第一,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位于南京市第一,跻身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产业欣欣向荣,村落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彰显溧水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进。
政策引人全链支持铺平“返乡路”
“人才,是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密切联动、深度融合的第一要素,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当越来越多农家子弟选择‘进城上楼’,‘谁来种地’成为‘时代之问’。”溧水区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溧水以系统思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针对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持续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奔赴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选择在溧水落地生根,背后是一套覆盖全链条、囊括全要素的政策支撑体系。
土地是农业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溧水以改革破题,加快设施农用地审批,将设施农用地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推广落实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项目,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优质项目用地标准问题。在用水、用电方面,溧水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的种苗、种植、养殖的用水免征水资源费,其他用水减半征收。
让农村“新鲜血液”安居乐业,溧水区持续提升保障服务力度,围绕新农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生活需求,先后出台《溧水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暂行办法》《溧水区农业农村人才购房补贴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构建有温度的创新创业环境。
农业是强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溧水区整合中央和省、市、区农业专项资金,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每年发放“金陵惠农贷”近3亿元。同时,该区还对创业示范基地给予10万元~30万元补助,对初始创业农户给予1万元补助。
给资金、给政策,更给载体。2022年,溧水在洪蓝街道成立南京市溧水区傅家边大学生创业园,以青锋村300亩标准化草莓生产基地作为首批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基地依托美莓源公司实体化运营,公司协助“大创园”运营管理,向入驻的创业大学生提供基础设施、生产设备、技术指导,统一管理使用农药化肥、种苗,并对农产品进行助力销售。
平台育人科创赋能施足“复合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数易寒暑,一颗小小的草莓,已在溧水衍生出庞大的“甜蜜产业”。依托南京国家农高区平台优势,溧水聚焦草莓产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加强与涉农科研院所对接合作,为莓农打造技术“充电站”、资源“路由器”和销售“新渠道”。
现在提及草莓产业,行业内的人十有八九都知道一个地方:金色庄园,覆盖草莓育苗、种植、保鲜、包装、运输、品牌甚至出口全产业链条,是全国最大的单体草莓种植基地。不同于传统草莓种植方式,金色庄园草莓基地几乎全部采用高垄或高架种植,大棚里整洁干净、空气清新,看不到传统农业脏、累、苦的影子。
“在科技力量加持下,公司的草莓苗成活率提高到95%。”南京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平说,在政府引导帮扶下,目前公司科研团队有40多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000多万元,成为草莓类农业龙头企业。
这是溧水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溧水区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以国家级平台为载体,溧水还打造了5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2个全国农村创业基地。
此外,溧水已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建设9家知名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基地,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院、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东部科技创新港、中美全健康食品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载体相继落户,囊括南京市级以上的科研平台80余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多名,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10亿元。
事业留人产才融合协奏“振兴曲”
“95后”新农人沈子杰最近很忙。自从2022年回到父亲创办的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这位“农二代”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完全接班,肩负起种植、管理、销售的全部事务,成为基地的实际掌舵者。
“全年无休,从早忙到晚。”高强度的工作,让沈子杰深刻感受到父亲的不易。有机蔬菜不用任何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比传统大棚种植出来的蔬菜更健康,但风险也更大。刚回老家时,沈子杰就碰上了让他至今心有余悸的事情——13个大棚的豇豆因为蓟马虫害全部报废。
直面挫折,沈子杰没有回头。以晶桥镇推进标准化菜地改造为契机,普仁有机蔬菜成功拿下南京首个“盒马村”授牌,同时打通线上平台以及传统商超供应渠道,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各地。如今,1500亩的基地每天有机蔬菜产量能达到5吨至10吨,使用冷链专车运输,保证各地市民吃上新鲜的有机蔬菜。不久前,普仁有机蔬菜还成为南京首家取得向香港市场供应蔬菜资质的生产基地。
在溧水,像沈子杰这样子承父业的“农二代”,有100多人。他们用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给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也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了人生价值。让高素质农业人才回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溧水在全区范围内评选了30名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脱贫攻坚带头人,围绕粮油、草莓、蓝莓、蔬菜、经济林果、河蟹、青虾、电子商务等内容,每年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约1500人次,并积极组织区内优质人才参加各级创业创新大赛,引领更多高素质人才将农村作为大展拳脚的舞台。
从专业菜农到社区书记,路晓华的角色转换,是溧水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缩影。2009年,在外乡种植蔬菜的路晓华带着13户菜农,返回和凤老家成立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凭借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多年闯荡市场积累的资源,合作社很快就走上正轨。但路晓华的心里,一直惦念着一件事,他要让年轻人回到农村,和乡亲们一起奔前程。
2011年,合作社招来了第一名大学生,在经过种苗培育,田间生产、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等多岗位锻炼后,很快就成长为蔬菜种植销售的一把好手。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培养11名大学生成功创业,组建了创业团队,其中6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如何让本地菜农也搭上这趟车?路晓华又牵头成立南京市首家蔬菜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周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开展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通过与社员和周边农户达成订单生产协议、保底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促使各社员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目前,联合体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300亩,路晓华自己也在2020年成为溧水区和凤镇乌飞塘社区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