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崇礼尚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承载着规范言行、维护秩序、治国安邦的重要功能。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2年,浙江提出培育“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旨在全面提升人的素养,涵养文明风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精神富有:“浙江有礼”的本质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浙江是尚礼之地、文明之乡。千百年来,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崇学尚礼、知行合一的思想代代相传、贯穿古今,“钱氏家训”“郑氏规范”等优秀传统家训家风传承至今、与时俱进。早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了“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指引浙江精神文明建设。浙江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以文明城市为龙头,不断推动文明创建从城区向乡村延伸,从局部向全域覆盖。浙江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27个,2020年浙江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2022年,浙江省委提出培育“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方面,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将文明礼仪落实到一言一行、一饮一食,让每一个浙江人都成为“有礼”代言人,共同展现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生动图景。
“浙江有礼”渐成风尚
以礼育人。实施典型引领行动,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社会风尚。截至2023年底,累计评选产生时代楷模5例、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74人、中国好人537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7人,居全国前列。德清县创立“民间设奖”的公民道德建设机制,群众自发设立83项草根奖,奖励各类先进典型逾万人,形成了“百姓设、百姓选、百姓评、百姓学”的浓厚氛围,发放奖金超过200万元,塑造了小人物大境界的“道德群像”。
以礼化人。践行“百行行百礼”行动,各行各业结合职业特点、行业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学礼仪”“我为浙江有礼代言”“浙江有礼、从我做起”等文明实践,人人学礼践礼、处处见礼展礼。全省域持续深化“浙江好家风、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随手做志愿、重信守承诺、垃圾要分类、邻里讲和睦、爱心暖厨房、办酒不铺张、带走半瓶水”等十大文明行动,潜移默化地涵养文明习惯,推动“浙江有礼”成为全民自觉。2023年,全省文明好习惯养成率88.36%,社会诚信度94.12%。
以礼润城。打造“百县金名片”,目前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已推出104个区域有礼品牌。如衢州市2018年就开始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提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品牌;嘉善县紧扣善文化,打造“浙江有礼·积善之嘉”品牌;义乌市秉承诚信兴商的理念,打造“浙江有礼·信义义乌”品牌;诸暨市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浙江有礼·‘枫’尚诸暨”品牌。建设有礼地标,以村居、社区或园区、小区、楼幢等物理空间以及社群、论坛等网络空间为网格,选树百个有礼地标、百个有礼单元、百个有礼窗口、百个有礼实践,着力建设展示“浙江有礼”的基本单元。
“浙江有礼”久久为功
为客观评价省域及各市“有礼”推进情况,建立“浙江有礼”指数评价体系。浙江“有礼指数”从2022年的90.6上升到2023年的92.8,2023年全省域文明创建推进度达92.85%。“浙江有礼”成为推进精神共富的重要品牌载体。
浙江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考察浙江时作出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释新时代“礼”的内涵,推动“有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