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握紧“方向盘” 跑好“接力赛”

天津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中新生态城岸段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 (天津港供图)

京津两市合作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供图)

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宝坻区发展改革委供图)

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 (南开区发展改革委供图)

□ 朱波

十年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战略定位,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新两翼”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作出天津贡献。

牵牢“牛鼻子”,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

央地合作成果丰硕。建立高频高效“握手”通道,全方位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央院等合作,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全力服务符合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适合向天津转移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亚投行天津办公室投入使用,中海油、中石化、中铁建、通用技术集团等一批央企在津布局,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天津。

平台建设特色明显。统筹优化全市承接格局,市区联动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4900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超1500家。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获批实施,铁科院研发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武清产学研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出台《天津西站综合开放枢纽—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总体方案》,站产城一体化枢纽不断完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成投用,窗口辐射带动功能逐步显现。

服务“两翼”展现作为。与河北省签署积极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津雄城际铁路纳入国家规划。设立天津港雄安服务中心,打造雄安新区快速出关、便捷出海的“绿色通道”,天津港雄安绿色通道集装箱操作量累计超过4万标准箱。天津城建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院设立雄安分院,天津一中设立雄安校区,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为雄安新区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技术帮扶。推动武清区、宝坻区等毗邻区主动融入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

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项目开工建设,形成绿色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租赁资产规模和商业保理资产规模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8个,获批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唱好“双城记”,拓展京津双城合作广度和深度

北京创新资源和天津研发生产转化优势互补、紧密衔接。天开高教科创园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北京清微智算、初相位科技、映目云等一批项目成果落地,累计注册企业1200余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南开大学等共同打造7个技术创新平台。北京纳通骨科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关村在河北区设立京津冀区域首个中试服务平台。

港产合作深入推进。打造北京便捷出海口,开通“天津港—北京大红门”“天津港—北京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设立“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有力服务北京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好LNG、航油等能源物资保供,北京燃气LNG应急储备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依托京津物流园在京津两地间搭建高端智慧冷链物流商贸平台,为北京地区提供“从港口到餐桌”的便利化服务。

通勤服务更加便捷。京滨城际北段(天津宝坻区至北辰区段)建成运营,津兴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形成京津、京沪、京滨、津兴4条高铁联通京津双城的交通格局。京津城际铁路实行“月票制”,实现“公交化”运营,常态化开行重联和长编组列车,高峰日增加席位2.76万张,提升运能18%。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已覆盖天津全部公交和地铁运营线路,地铁乘车实现“一码通行”。开行武清至北京客运“定制快巴”,满足两地居民通勤需求。对来天津的北京牌照小型、微型客车限行实行同城化管理。

增强“动力源”,全面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共建协同创新体系。协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天津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与清华大学、河北英利集团等联合建设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共建7个创新平台。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落户。

共绘重点产业链图谱。京津冀三地共同完成高端工业母机等6条产业链图谱绘制,梳理出229个技术“卡点”、174个产业链“堵点”,成为投资京津冀“指南针”“导航图”。常态化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2023年累计签约和落地合作项目44个,意向投资额274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一系列产业对接活动。三地联合打造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共促产业成龙配套。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一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融入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整车厂商供应链体系,经纬恒润、百度等一批智能网联车企业来津发展。在高端工业母机产业方面,北京工业母机链主企业在津投资布局,北京精雕集团数控机床天津生产研发基地竣工,通用技术集团机床研究院落户天津。在集成电路产业协同方面,与北京共建天津南港电子化学品战略储备库、北方电子化学品基地。中国汽研中心牵头的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在津成立,首批120余家链条企业和机构入盟。在算力产业方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累计服务三地1000多家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机构,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中国联通北方首个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地揭牌,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完成验收,有力支撑工业互联网协同示范区建设。

畅通“大动脉”,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优化“硬联通”“软联通”。持续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高铁城际里程达410公里,铁路总里程达1468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一,初步实现京津雄0.5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津石、塘承高速等全线贯通,建成津围北二线等省际接口路,与京冀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接口分别达到16个、32个,高速公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二。优化智慧联通,中国联通北方首个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地揭牌;实施千兆5G和千兆光网建设提升工程,5G基站累计建成7.3万个,5G全连接工厂重点项目超20个。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机场群。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实现重要突破,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国企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达到145条,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准箱。环渤海内支线运输辐射环渤海主要港口,津冀港口集团签署世界一流港口联盟合作协议,天津港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实施。实施天津港口降费提效优化环境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推出“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改革,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快落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定位,天津机场新开加密国际和国内航线,航空物流园区大通关基地一期竣工验收,由河北、青海、甘肃、宁夏转运至北京的部分海运邮件调整至天津国际邮件互换局清关发运,跨境寄递服务辐射作用有效发挥。

夯实“绿基底”,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全面加强京津冀大气、水、土壤污染协同治理。狠抓燃煤、机动车和扬尘污染治理,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57.2%。强化水环境污染联保共治,推动建设区域一体化水环境监测网络,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58.3%,会同河北省连续实施三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引滦入津水质明显改善。优化扩大生态空间,以国家级标准对大黄堡等875平方公里湿地进行保护修复,有序推进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以153公里海岸线为重点开展渤海湾综合治理。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中新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提升“获得感”,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教育医疗合作深入开展。11所天津高校与京冀65所高校共建32个教育联盟,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开工建设。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开通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定点医药机构分别达到458家、1642家、617家。设立京津冀“3+N”全国第一家跨省带量采购区域联盟,完成骨科创伤类等17批次医用耗材、5批次239种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建立京津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白名单”制度,推动完善京津冀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长效联动机制。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已投入使用。

人才社保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推动三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外籍人才流动资质等互认,共同制定发布全国首个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在京津冀地区推出整建制引进企业职工异地社保“同城化”认定机制。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加快推进,已实现社保待遇发放及资格认证、医保待遇结算、政府补助补贴资金发放、交通出行、信用积分、文化体验(博物馆)等方面应用。实施京津冀跨区域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拨付政策,三地老年人跨区域养老的便利性不断增强。

文旅协同纵深推进。联合推介京津冀精品旅游线路,联动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大力推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河、海、洋楼等特色资源,升级推出42条“津牌”旅游线路,培育“北京最近的海”话题,打造“四季欢乐游天津常走走”主题产品,上线“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系统,举办海河文化旅游节、“向海乐活节”等系列文旅活动。

激发“新活力”,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动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印发实施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21条举措。率先发布京冀企业资质资格在天津直接生效和可直接认定的31项涉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与京冀共同推出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发布首批“京津冀+雄安”自助办事项208项,“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平台累计上线527个事项。与石家庄市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完成天津市首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纳入80家实验室、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并向三地企业开放。

扩大高水平开放。天津自贸试验区3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三地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天津市第5个综合保税区。天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落地见效,支持快递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等4项经验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最佳实践案例。天津茱莉亚学院开学设班。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携手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共同组建京津冀联合办公室,在决策、协调、执行层面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京津冀三省市党政代表团互访考察,京津“1+7”合作协议、津冀“1+6”合作协议全面落实,各层级、各领域“动起来”“热起来”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围绕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等重点事项开展协同立法,提供法治保障。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等活动成功举办,全面协同、深度融入的工作合力加快汇聚。

握紧“方向盘”,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天津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战略定位、认清自身方位,更加自觉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凝心聚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齐心协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一是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上提升新境界。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牵引,贯彻落实到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各领域、全过程。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办好三地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总结好宣传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为协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奋进力量。

二是在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上展现新作为。有选择地错位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标准建设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完善管理体制、利益共享和支持激励机制,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平台建设提质提速提效。做强天津港集团雄安服务中心,深化津雄职教集团建设。推动武清、宝坻等区融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唱好京津“双城记”上呈现新气象。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支持北京科教资源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展对接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不断提升“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等活动影响力。完善首都地区客货运网络,不断拓展天津港国际航线,加强天津港与北京空港、陆港运输衔接,积极开展面向首都的冷链物流等业务。

四是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开创新局面。协同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围绕技术“卡点”实施协同攻关,围绕产业链“堵点”开展联合招商。做大京津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协同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安全应急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接续办好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策划开展区域性、专业化特色产业交流活动,引导国内外资源向京津冀布局。

五是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一批基础设施“硬联通”“软联通”项目,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协同推进京津冀灾后重大项目谋划实施,提升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旅体育等领域合作。协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加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4-04-10 天津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5616.htm 1 握紧“方向盘” 跑好“接力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