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健全容错机制鼓励改革创新

□ 本报评论员 田新元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特点是创新,有必要健全容错机制,激发全社会改革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改革创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中,技术革命性突破离不开创新,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则与改革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科学技术突破很难,要实现革命性突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尤其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从人才培养阶段就建立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机制,对人才的成长无疑是有利的。

近年来,一些地方充分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出台了有关建立创新容错机制的相关文件,支持和保护创新的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但是,这一做法目前的普及度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明显推动力。因此,各地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容错机制。

不仅科技创新本身要容错,深化改革也要健全容错机制。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有“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思想。这与容错机制的缺位有关。

其实,关于改革中的容错机制,近年来,国家也一直在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无论哪个领域,改革创新往往没有先例可循,是在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的过程。既然是探索、求证,就难免有失误、失败。

融资难长期困扰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有代表就提出,要建立金融机构扶持民营企业融资的容错机制。对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贷款,对创新成功的银行和个人,要予以激励;对探索不成功的,要给予宽容试错的制度环境。

近年来,监管部门也曾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推动尽职免责制度落地。但是,从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看,这一制度仍有待进一步落实。

无视探索中的风险,过于苛责,只能束缚改革者、创新者的手脚,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同时,也会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怕出事而不干事的人多起来,形成不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改革发展大局。

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更好激发改革者、创新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改革不停顿、创新无止境。

2024-03-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5170.htm 1 健全容错机制鼓励改革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