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多方发力守护辖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

——“中央媒体走进昌平区卫生健康委”采访侧记

□ 本报记者 明 慧

“在过去的一年里,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始终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加强党建为统领,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为主责,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专业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护全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蒋玮近日在“中央媒体走进昌平区卫生健康委”活动座谈会上说。

卫生健康工作事关群众健康福祉,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昌平区卫生健康委从多方发力,在强化政治思想建设、深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拓展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名医名师名科名院”建设和开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亮点,守护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亮点一:党建统领,“能力提升年”成果丰硕

蒋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昌平区卫生健康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贯穿于各项工作,围绕全区中心工作,面向群众健康需求,统筹推动卫生健康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见效;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等各方面一体推进,全面开展了“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紧扣主题教育总要求和目标任务,要求全系统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全区居民的卫生健康需求。

据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昌平区全面实现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入落实公立医院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助推党建业务有效融合;同时聚焦“守护健康”主题,扎实开展“党建赋能年”活动,推进落实400余项重点工作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昌平区卫生健康委的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一对一”、公立医院坚持“手拉手”、党建指导员坚持“面对面”的“三级联动”机制,助力民营医疗机构党建与业务工作提档升级。为此,昌平区新成立了全区民营医疗机构行业党委,建立学习、调研、通报等制度,加强行业治理,促进医药卫生产业发展。

蒋玮表示,过去一年,他们通过深入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进一步擦亮“公卫先锋”和“医心为民”两大特色品牌,围绕“家医签约、爱国卫生、医疗服务”等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疾控体系改革、专病特色科室建设等10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2023年,全系统涌现出区级“快干之星”3个,评选出“医心榜样”“公卫先锋”“实干标兵”410人。全系统荣获国家级、市级先进个人52人、先进称号集体20个。

党风廉政建设是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常抓不懈的一项重头工作。据了解,长期以来,他们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范监督执纪问责制度,开展纠治医疗卫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行动,强化《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的贯彻落实工作,狠抓医德医风、行风院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并以此推动昌平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促使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亮点二:多管齐下,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在座谈会上,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公共卫生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拱卫首都的京畿要地,昌平区的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社会情况极为复杂。昌平区现有常住人口近230万人,而且还存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等超大社区,社区人口构成极为复杂,流动性很大。这些复杂情况必定为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

该负责人表示,要想做好卫生健康工作别无他法,只能积极作为、强化责任、扎实工作。近年来,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多管齐下,在全面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方面着力,不断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规范建设、管理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过去一年来,他们对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改建、新增或更换设施设备,对42家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持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投入使用后按具体标准实施“一体化”管理。

二是着力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增个性化服务包,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吸引力;成立家庭医生团队630个,稳步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服务一人、满意一人”。截至2023年底,家庭医生签约率41.46%,重点人群签约率94.67%,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是扎实做好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经过努力,全区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8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进慢病管理工作和社区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管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处方前置审核功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四是大力推进“健康昌平”建设。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全区母婴安全保障管理,积极推广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体检与心理援助服务。通过推出“暖翼”小程序等措施,为全区15378名居民提供心理健康体检服务,达到市级要求的128%;积极推进老年护理中心及安宁疗护中心遴选和建设工作,将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河医院、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顺利认定为全区老年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及第二批安宁疗护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实效。截至目前,已建立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141593份,纳入老年人健康管理90989人。

五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持续提升。昌平区紧跟国家、市级疾控体系改革要求,完善区级疾控体系,提升综合业务能力;持续做好“甲乙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持续开展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处置工作,处置及时率达到了100%;积极应对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态势,成立工作专班,坚持每日研究、调度和调整应对措施,加大正面宣传引导,持续推进能力扩容、疫苗接种、诊疗流程优化工作,全力保障群众就医。

六是大力推进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昌平区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保持在100%,平均反应时间11.49分钟,已达到市级要求的12分钟以内;推进2023年重点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项目,在中小学校、区级文体场馆、党政机关等重点公共场所配置300余台自动体外除颤仪。

七是全力做好汛灾卫生防疫工作。2023年,昌平区卫生健康委有效应对“23·7”暴雨灾害,召开工作部署会,制定10余个工作方案;组建领导小组,成立“一办八组”,明确责任分工,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救援医疗保障,派遣医务人员赶赴灾区一线,急救车组及应急小分队24小时待命,救援转运100余人次,储备应急药品531种,心理援助组累计心理疏导189人次;联合多部门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亮点三:“四名”建设,推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双提升

记者在昌平区沙河高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前来该中心就医的患者,尤其是少年儿童患者特别多,儿科门诊前排起了长队。在该中心的诊室、雾化室、中医理疗室内,多名患儿正在有序接受中医治疗。中医大夫根据每位患者症状,经过辨证论治,通过刮痧、拔火罐、脉络放血、针灸等传统中医技术对患儿进行治疗。

据了解,昌平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267个,其数量在北京市排名第三位,拥有床位17608张,注册医师12278人,护士12958人。“北京地区是一个优势医疗资源较为集中的特殊区域,但医疗质量参差不齐仍是困扰医院发展的难题。面对这样的行业状况,我们深刻认识到,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始终把提升人民健康、提升医疗水平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蒋玮表示,针对昌平地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具体情况,围绕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他们在全区开展了以“树名医、立名师、建名科、创名院”为主要内涵的“四名”建设工程。近年来,他们以“四名”建设为引领,以加强专科建设为根基,以教学、科研为两翼着力点,打出一套接一套的“组合拳”,奋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

同时发挥区域优势,全方位有效协作,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昌平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案》,以此激发出全区4个区域医联体和6个专科医联体枢纽平台的强大能量,持续开展资源下沉、双向转诊、人员进修、检查检验互认等工作,并构建了互联互通平台,助力智慧医疗健康,目前已完成了区属7家二、三级医院和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1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据联通工作,打通该区部分市属三级医院和一家社会办三级医院的预约诊疗业务;同时助力医药健康产业院企合作,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沙河高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英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近年来,昌平区卫生健康委通过加强‘四名’建设等措施,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公立医院资源,重点补齐昌平区在中医、妇儿、肿瘤等领域资源缺口,实现市、区公立医院联合、协同、互补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医疗的科室建设水平,提升医疗救治能力。自去年10月份开始,中心开始全面接诊儿科患者,延长服务时间至晚上8点。同时,根据‘四名’建设的‘内引外育’理念,中心还派中医师定期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应用到临床诊疗中,治疗效果得到患者的充分肯定。”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他们首先强化“内引外育”理念,强力推进“四名”建设工作。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引进国家、市级专科名老中医到昌平区诊疗服务,落实好中医药传承机制,发挥师带徒作用,引进及建设国家级、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分站)等20余个。同时,加强与北京儿童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和北医三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开展下沉诊疗、专科共建、人才培养等多项合作,不断提高全区医疗服务水平。全区互联网医院的数量达到了16家,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其次,政府搭台,巧用资源,多方协力,搭建“1+X”医企融合联席工作架构,构建医企融合生态,推进政策创新任务落地。2023年9月8日,规划床位500张的全国首家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正式在昌平开诊,10月份即取得了GCP资质。探索创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托管运营方式,吸引同仁堂医养公司落地昌平,积水潭医院“以床引企”吸引埃斯顿医疗落户昌平。近年来,组合卫健、医保、药监,逐渐形成了“三医联动”架构,创新了药械进医院路径。2023年,多家企业的18种药械进入60家医院。

此外,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在开展“请进来”工作的同时,还在“四名”建设框架下,强化了“走出去”工作。对外埠地区开展协同发展对口支援项目,选派多名专家前往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开展义诊工作,深度对接和推进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3.0”版名片工程工作。选派优秀医务人员赴青海、内蒙古等地区开展支援帮扶工作,同时接收多批受援地区医务人员来京跟岗培训,让帮扶工作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

亮点四:创新机制,构筑普惠托育“昌平模式”

据近日闭幕的昌平区两会传出的消息:2024年,昌平区将新增幼儿托位2500个,预计到2025年实现1万个幼儿托位,同时还将全力打造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安全优育、全面降低家长养育成本的婴幼儿友好型普惠托育服务的“昌平模式”。

对此,蒋玮介绍说:“做好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要做好托育服务、实事求是地回应托育市场的需求,最关键的还在于‘普惠’二字。2023年,昌平区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1亿元;同时,经过昌平区发展改革委综合各方面因素后的核算和定价,最终定下的每月普惠托育的价格为1800元,最高上浮不超过20%,也就是最高限价2160元。未来,每3年还会再根据市场情况做相应的价格调整。”

据了解,近年来,昌平区围绕“幼有所育”目标,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多元扩大托育服务供给。为此,昌平区建立了区级托育服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打造“区—镇(街)—村”三级联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托育机构“一户一档”制度。大力发动社会、单位、教委、基层政府等各种力量多元办托,全区25家幼儿园增设了托儿班。目前,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普惠托育园已运营,回龙观街道利用闲置市政设施开办社区托育点,城南街道、东小口镇、北七家镇等镇街拟利用政府闲置用房开展普惠社区托育服务;同时,昌平区还鼓励优质民营托育服务机构通过“1+N”模式开展单位托育服务工作。

蒋玮表示,“普惠”理念除了价格因素,还要考虑距离因素,进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托育要求。对此,昌平区围绕居住地和家长工作地联动线,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园区、写字楼等地点开设托育服务;聚焦构建在“家门口”“工作地”“路途中”的“入托易”服务体系,全力解决婴幼儿入托难、送托不便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围绕“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工作目标,全力打造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安全优育、托费亲民的婴幼儿友好型普惠托育服务的“昌平模式”,并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瞩目。2023年10月,昌平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选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

亮点五:守正创新,着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谈到如何做好中医药事业工作时,蒋玮表示,近年来,他们以“惠民利民、服务基层、服务百姓”为宗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成了全市首家中医健康小院和首个中医药博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加强学科建设,积极申报重点专科,现有12个国家和市级中医类重点专科;引进高水平人才,培育区级领军队伍,建设国家级工作室(分站)10个、市级工作室10个、区级工作室21个,让群众不出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同时,还引入了同仁堂康养公司、北京春风医药公司,打造了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2023年,昌平区在中医药领域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邀请西苑医院专家开展义诊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园宣讲、发放中药知识小视频;南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批全市唯一“中医确有专长人员中医药服务”基层社区卫生机构试点。二是该区3家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全部通过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三是成功举办了2023北京昌平居庸关长城中医药文化节暨第四届中西医结合南口论坛,还与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等部门联合举办了“院士院长论坛”。四是成立了昌平区中医医联体,刷新了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昌平区中医医联体由昌平区中医医院携手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多家区内中医医疗机构联合筹建,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构建中医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助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问题。下一步,昌平区将持续推进中医与教育、旅游、康养多方融合,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理念,在全区形成“知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2024-02-18 ——“中央媒体走进昌平区卫生健康委”采访侧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4821.htm 1 多方发力守护辖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