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以承担江苏省社会治理综合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坚持在工作中提炼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工作,构建起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救助和生活服务四大领域标准体系,形成了808项“江阴标准”,为推动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有效探索,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肯定和推广。
以标准化推动政务服务体系更加便捷高效。强化资源重组、体制重构、权责重配力度,高水平集成政务服务大数据,真正实现为经营主体减负担、为群众办事增便利。
以“标准化+赋权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三级六同”。市级向镇街政务服务中心赋权60余个审批服务事项,并将一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村(社区)办理,规范赋权事项办事流程,使市镇村三级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材料、同一流程、同一时限、同一结果”,做到“同一事项在哪办、谁来办都一样”。
以“标准化+政务公开”助推政务服务“阳光运行”。在标准评审过程中,江阴市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面清理不确定性兜底条款和法律法规已取消的证明材料,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纠正13个不公开行为,细化200余个事项的公开要求,提升政务服务公开实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以“标准化+流程最优”促进政务服务便民利企。及时调整镇街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将早期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69个事项调整为63个,去除了6个现阶段暂不适宜进驻事项。推动村级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对下放事项、场所布置、着装规范等作统一要求,有效解决村级便民中心“散、乱、慢”等问题。
以标准化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更加沉底到边。破解一线治理之难,织密基层治理网格,构建起市镇联动、边界清晰、力量聚合、程序规范的综合执法体系。
规范权责界限,实现综合执法标准化。在市级层面建立《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建设规范》,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等7个领域开展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在镇街层面制定《综合执法局建设规范》,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执法权限赋予镇街综合执法局,实现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建立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行业主管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制定《综合执法行为规范》等标准,实现镇街执法装备、执法文书、执法培训、执法流程和执法证件的“五统一”,推动江阴市综合执法工作高标准开展。
规范事项程序,实现网格管理标准化。依托市镇村三级网格和“一长五员”网格配置,通过制定《入格事项流转规范》等标准,建立完善闭环可控的入格事项流转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规范化。针对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的报送事件,实施“从上到下全过程协同办理”“从下到上全方位处置反馈”双轨运行模式,构建了纵向分级联动、横向流转联勤的网格化规范运行机制,确保动态管理到人、静态管理到物、跟踪处置到事。
规范绩效评价,实现量化考核标准化。设立网格化管理考核标准,完善网格“双随机”抽查机制,对事件巡查数、任务妥处率、事件闭环时间等指标形成量化可比的考核规范,让基层网格工作有标准可依、有规章可循,有效调动基层网格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标准化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精准有力。组建“综合性、一门式、便捷化”社会救助中心,打通部门梗阻、规范项目管理、固化办理流程,构建多层次救助体系。
标准化保障跨部门救助实现。制定《社会救助联动程序规范》,有机整合全市救助资源,“横向到边”建立社会救助相关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纵向到底”贯通市镇村三级职责分工,让群众线上线下均可寻求救助、对政府救助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标准化保障精准救助措施落实。以精准救助为目标,制定标准化救助流程,对受助家庭建立“一户一档”,同步统计困难家庭每年在医疗、教育、护理等方面的支出数据,进而实施分类分层救助,推动救助导向从“收入型”向“支出型”转变。
标准化保障主动救助机制运转。立足主动发现群众救助需求,制定《社会救助联动程序规范》等标准,推动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的救助政策、救助资源、救助数据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设定系统预警线等方式,在第一时间掌握困难群体产生的大额医疗支出,通过数字化将救助过程从被动受理转化为主动发现。
以标准化推动生活服务体系更加温馨周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共建”模式,以生活服务功能全面集成为导向,打造“最江阴”App生活服务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构建运维标准体系。进一步理顺集成管理思路,制定服务保障、岗位职能、服务提供三大子体系标准,完善统筹协调和考核监管两项机制,及时对生活服务平台的功能建设、技术对接、运行和更新等相关工作提供具体指导,稳步推进平台后续建设。
提升平台服务质量。针对入驻“最江阴”App生活服务平台的服务商制定《便民服务商入驻审核管理规范》,科学设定评价管理方法,构建优质服务商评价模型。加强入驻商家日常监管,实施“红黄牌”管理制度,切实提升入驻商家服务质量。
系统总结运转经验。进一步优化工作制度、固化实施标准,有效解决平台运转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吸引更多商家进驻,不断提升平台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梳理生活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经验,在全市各类电商平台中复制推广,助推江阴电商工作打开新局面。(江阴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