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三茶”统筹引领福鼎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福鼎市整合党委、政府、资本、基层党组织、农民、社会等多方力量,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做文章,福鼎白茶已成为涉及全市2/3人口的“全民产业”,福鼎被授予“世界白茶发源地”“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2022白茶产业统筹发展先行县”等称号。

坚持守正创新 深度挖掘白茶文化

福鼎市委、市政府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挖掘白茶文化,增加白茶软实力,不断提升白茶品牌影响力。

权威溯源白茶文化。组织专家学者从历史、民俗、美学、文学等角度多方面溯源追踪,确定白茶的唯一地缘性。比如,《茶经》中对白茶山和太姥山白茶母树的认定,为福鼎作为白茶的起源地和核心产区在历史上、文化上进行溯源,给予福鼎白茶独特的地缘性。

精准定位白茶功效。多次举办白茶鉴赏、白茶功效鉴定等茶会,经国家级专家学者鉴定,白茶富含儿茶素、茶氨酸等功能成分,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养生的需求。

全方位提升白茶文化品位。2007年起,福鼎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白茶开茶节、论坛、讲座以及茶旅文化节、敬孝文化节等,全方位、多点面铺开宣传白茶,不断提升白茶文化品位与价值。

坚持全链条发展 做强做优白茶产业

福鼎市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上承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下接多样化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横向链接乡村茶旅发展,实现多元化发展,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整体推进茶产业发展壮大。

建立一套工作机制。设立市委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茶产业发展中心,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做好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白茶28条”扶持政策,每年递增扶持资金,充分发挥引领方向、统筹推动、服务保障的作用。

培育一批茶叶龙头企业。鼓励龙头茶企通过企业帮扶机制、村企合作建设茶叶基地、茶园土地流转入股、规范加工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培训指导茶农生产、订单收购茶青、安排茶农就业等方式,实现所有茶园实行统一生态管理,目前已培育167家县级以上白茶龙头企业。

完善一条涉茶产业链。加大涉茶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渗透到加工、包装、销售、机械制造、电商、物流等领域,形成以茶叶为基础农产品的农业产业链;鼓励茶企在茶基地建设花园式茶园、景区式茶园,打造一批集生态、旅游、观光、茶文化交流、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茶庄园,将茶旅有机融合。

坚持创新驱动 持续提升白茶科技

福鼎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质量立茶、绿色兴茶、品牌强茶”战略,全面应用茶科技,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控。

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成立福鼎白茶陈宗懋院士工作站、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白茶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白茶研究中心、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中国白茶研究院,与多个科研院所合作对全市茶叶质量安全监控以及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的茶青进行科学检测,开展“不同年份福鼎白茶的标志性成分及降火消炎功效的研究”;成立7个白茶工作室开展基础研究,品品香等一批茶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

抓好茶园生态化建设。采取“政府+专业服务公司+茶农”模式,委托专业公司开展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茶技专家深入一线,开展茶园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管理技术指导;推进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全面禁止使用除草剂,全市基地化生态茶园管理面积达到70%;全市70家茶企的茶园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2184亩,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面积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大数据溯源平台搭建工作,试行茶青凭证交易及产品赋码销售,对福鼎原产地白茶生产流通全程监管,为福鼎白茶正本清源、保驾护航;全面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即从产品的工艺、等级、年份、品质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目前,大沁、绿雪芽、广林福等福鼎茶企纷纷加入“智造”行列,促进福鼎白茶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福鼎市委改革办供稿)

2023-12-0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3281.htm 1 “三茶”统筹引领福鼎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