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斌 潘为箴
ESG信息披露是企业关于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的信息披露,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开始重视ESG信息披露。据统计,我国境内市场市值高于500亿元的上市公司中,ESG信息披露率达79%,而市值低于50亿元的中小企业中披露率仅为12%;数量占比仅1%的大型企业已走上“ESG转型之路”,而占比达99%的中小企业在ESG参与度和发展水平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当前,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受限于自身规模、经营风险、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开展融资。由于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比例远低于央企、地方国企,导致金融机构无法获取足够的民企绿色低碳转型信息,对中小企业绿色融资决策上趋于谨慎,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绿色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与其他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数量多但抗风险能力弱。从量的方面看,中小企业数量规模快速壮大。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比2018年末增长51%。2022年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是2018年的1.3倍。从质的方面看,优质中小企业不断涌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已超过80万亿元。目前,我国已培育了9.8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尽管如此,出于降低创业和管理难度的需要,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仍普遍较小,导致这些企业在后续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组织韧性不足。所有权与管理权集中。由于规模较小且家族企业的占比较高,我国中小企业所有权通常较为单一,产权结构较为简化。因此,企业内部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往往合二为一,易造成第二类代理人问题与组织结构惯性的产生,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股权过于集中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承担第一大股东出现决策偏差的风险,一旦产生,极可能导致企业后续发展乏力,面临生产经营困境。
因此,应加快建立契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ESG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参与ESG信息的公开披露工作,提升组织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中小企业绿色化升级转型。
ESG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尽管ESG信息披露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在以欧盟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中已将其归为企业需强制开展的工作。根据《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2024年1月1日起,设立在欧盟的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及年营业收入超过1.5亿欧元且设有年营业收入超过4000万欧元的分支机构或大型子公司的非欧盟企业,需遵循准则强制披露ESG信息报告。ESG已成为国际共识,中小型外贸企业作为稳住我国对外出口增长和经济大盘的关键,为应对供应链上游潜在的强制要求,开展ESG信息披露将成为中小企业的必答题。
二是提高企业发展韧性。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组织韧性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通过开展ESG信息披露,将ESG理念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有助于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品质,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经济转型、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上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降低系统性风险。近年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从信用维度来看,外部风险增加也导致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大,因而在融资上中小企业可能存在门槛提高、成本增加的问题。尽管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扶持方面已经向中小企业倾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打开风险敞口,降低信用风险防范标准。通过将ESG理念纳入信用风险管理中,解决中小企业本身财务信息质量较低、非财务信息缺乏整合、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部风险带来的冲击,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作者单位: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