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荆文娜报道 近2000家企业参展,比上届增长18.2%。在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中国与东盟如何实现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近日在2023年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上表示,“中国和东盟是具有20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高度互补,双方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与东盟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资源、农产品等领域形成了优势互补、融通发展的区域跨境产业链体系,产业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在论坛上说,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优势,依托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的技术水平和深厚的人才储备,高质量参与建设了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新加坡地铁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工程。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东盟市场,目前业务领域涉及港口航道、道路桥梁、机场、铁路、装备重工、城市综合体开发等。该集团副总经理陈重表示,下一步,集团将共推与东盟产业链深入对接,探索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建设。
中国中铁、中国交建是中国企业与东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缩影。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配,大批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跨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东盟国家的诸多产业也在合作进程中实现“量”“质”齐升。
截至今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3800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
中国和东盟分别为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经济体。多国人士表示,中国和东盟双方互为发展机遇,合作潜力巨大,应携手打造经济增长中心,推进新兴产业合作,维护地区和平安宁,为全球和地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今年是东博会创办20周年。历经“黄金十年”“钻石十年”,东博会成为中国—东盟互利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带动中(中国)马(马来西亚)“两国双园”等一批大项目落地,推动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互为重要的投资合作伙伴,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从1.0版向2.0版升级并迈向3.0版。
当前,世界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不断抬头。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应全面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加大双向开放的力度和领域,紧扣新科技浪潮和“工业4.0”,聚焦新经济业态,深化新能源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