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量身定做”“差别化设计”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定位目标明确

□ 本报记者 程晖

日前,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9月5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介绍《河套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要共同开发建设河套合作区。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合作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港协同开发河套提出了明确要求。

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河套规划》是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定位、两阶段目标、四方面布局、四项重大任务、若干保障措施。”郭兰峰表示。

郭兰峰详细介绍说,三大定位,也就是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两阶段目标,是以2025年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目标。

四方面布局,即区域联动格局、区内空间布局、分区监管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四项重大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明确要推动深港双方园区协同发展,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能级跃升,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明确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三是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要便利科研人员进出,实施货物分线管理,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四是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明确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

若干保障措施,也就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

据悉,《河套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深圳市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利于香港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助推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发展;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平台各有侧重

近年来,中央针对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这次又对河套合作区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这四个平台的功能定位有什么不同?在谋划研究《河套规划》重点任务时有什么样的考虑?郭兰峰介绍说,在战略定位上,这四个平台各有侧重,特色各异。

比如,党中央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合作区在珠海横琴,面积106平方公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在深圳,原来只有15平方公里,现在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国务院还出台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这些都对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这次国务院又印发《河套规划》,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

横琴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立足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进行谋划设计,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大的突破。也就是说,横琴的106平方公里主要服务于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当然,在这其中,体制上有个重大突破,叫做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我们在工作中叫做“四共”。

前海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这一香港的优势产业,支持深港在前海深化合作,携手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也就是说,前海主要是与香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

南沙空间相对比较广阔,突出的是“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布局一批协同港澳的产业项目,服务港澳的公共服务设施,携手港澳共同扩大对外开放。

河套在这四个平台里面的面积最小,深港两个园区一共才3.89平方公里,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这边是深圳,那边是香港,香港的面积更小一些,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这四大平台各自的不同使命,我们在研究谋划任务安排、政策举措方面也作了差别化设计,可以说是‘量身定做’。比如,在编制《河套规划》过程中,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郭兰峰强调。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明确对实施特定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域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行“一线”“二线”分线管理,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支持深港开展跨学科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不断催生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

二是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

协同发展。支持深圳园区加强与香港园区建设时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衔接,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积极配合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有力支撑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

三是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共建“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科技高地

“合作区在深圳河两侧,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理念构建,涵盖了大概300公顷的深圳园区和87公顷的香港园区。”陈国基介绍,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跟深圳合作,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的优势,包括争取试行专属跨境政策,确保人流、物资流、数据流都能够畅通流动,实现创科深度合作的桥头堡,同时让香港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举全市之力推进河套合作区建设。”覃伟中表示,下一步,深圳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激发跨

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活力,对接香港以及国际通行创新规则。二是着力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加速汇聚香港以及全球顶尖科创资源。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通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四是着力推动“一区两园”协同开发建设,加强双方园区的规划衔接等。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支持河套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郭兰峰表示。

2023-09-0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0896.htm 1 “量身定做”“差别化设计”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定位目标明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