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璐
当前,我国以人均GDP1.27万美元的经济水平,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新征程,青年群体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者,是肩负时代使命的奋斗者。青年理想信念坚定、知识素养不断提升,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青年群体奋斗在前、拼搏在前,展现出大国青年的责任担当。
但也要看到,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化加速趋势下,当代青年客观上面临着就业压力加大、生活成本上升、时间精力有限等发展压力。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2022年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的8万余份问卷调查结果,相当数量的青年群体认为住房成本高,对自身收入和阶层认同度低,希望提高当前的工作待遇和保障水平。发展压力作用在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就出现了常见的“佛系”“躺平”等社会心理现象。
在人口加速流动、家庭小型化、网络社交发达等社会结构转型趋势下,青年群体对传统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出现“人均社恐”“母胎Solo”等网络热词,青年交往模式不断呈现原子化、网络化等特征。2022年,我国新型社交平台SoulApp站内针对4550位高校学生调查发现,社交App成为他们拓展社交圈子的主要途径,51.26%的年轻人觉得现实中认识新朋友存在困难。在压力大、困惑多和圈子小、排解难的双重作用下,青年群体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和精神问题。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抑郁症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
事实上,青年群体思想活跃、精神丰富、热情主动、行动力强,并不喜爱冷漠和独处,渴望精神交流和情感互动。春节、五一假期和暑期,涌向海南、新疆、福建、陕西等网红打卡地的青年人众多,各大旅游目的地又出现了“排队看景”的盛况;暑期,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万人大合唱到森林、海滩、高原音乐节在各地火热开幕,都体现出青年群体对烟火气的热爱、对大众社交的渴望、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思想有宽度、行动有力度、情感有温度、生活有态度的青年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只要切实解决青年发展难题,拓展青年发展空间,丰富和畅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就能充分展现他们在各自岗位和战线上拼搏在前、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青年群体渴望同伴间的情感支撑和精神鼓励,各种文化节、音乐节、社团等形式,能够丰富青年人的现实社会交往和精神心理互动。只有持续在青年人的婚嫁、生育和个人发展上减负赋能,从经济可负担、假期可享用、服务可选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生活助力,才能让青年人轻松上阵、自在前行。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的源泉。当前,解决青年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难题,关注青年群体的精神和思想状态,想其所想、忧其所忧,才能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使青年人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