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 宁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历来是承担特殊使命的城市,更是长久以来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今年是一个带有强烈改革开放烙印的年份——改革开放4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在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要建设怎样的上海?怎样建设上海?不久前上海召开的一场会议绘出一张脉络清晰的蓝图,回应时代之问。
7月4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会指出,“五个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城市的总体定位,“四大功能”体现了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
明确发展抓手
“五个中心”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城市的总体定位,也是上海在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定位要求。当前,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下一步该如何开创新局?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的话说,上海“眼界应该超越今天”。
细读《意见》不难发现,这份重磅文件紧紧围绕“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明确了上海未来三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而“四大功能”,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上海提出的要求。
本次会议明确了“五个中心”和“四大功能”两者间的紧密关联——
只有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上海的发展才能握紧拳头,强化战略引领,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大功能”体现了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只有持续强化“四大功能”,才能找准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带动“五个中心”实现质的提升。同时,功能增强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提升。只有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开展更大力度的政策制度创新,“四大功能”才能不断实现突破跃升。
三个“只有”和“才能”道出了上海在新征程上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找准内在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逻辑”一词在本次全会上被频频提及。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底层逻辑,全会也进行了阐释。
具体而言,要始终把激活创新“第一动力”作为抓牢“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核心指向,牢牢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全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把技术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
对于全会提及的“三重逻辑”,技术逻辑可理解为动态掌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科学研判技术成熟度,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及时主动抢抓布局,更好孕育产业“核爆点”、打造发展新亮点。
市场逻辑,即预见预判技术突破的市场应用前景、产业培育前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效快速耦合。
治理逻辑,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战略必争、体系必备、发展必需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好系统布局、供需对接、力量组织、平台搭建、政策供给,着力提升上海市创新体系质效,放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整体效能。
敢试敢闯敢改
目标举措既定,便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人人当好“施工队长”。
注重系统协同,既是谋篇布局时的观念方法,更是落地执行中的重要遵循。无论是《意见》对改革开放事项的部署,还是下一步的具体落实,各级干部均被要求牢固树立这一意识,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地谋划推进。
全会要求,发扬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精神,强化先行先试的执行力、创造力、穿透力,把行动方案制定好,把重点举措实施好,把裉节问题研究透,紧紧围绕抓重点、破难点、通堵点同向发力,确保《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事关改革开放之事,自然要展现改革开放精神。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再次历史性地落到上海肩头。敢闯敢试,正是新征程上这座城市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使命和最重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