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凡超
近日,深圳规模最大的传统庙会——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在宝安区北帝古庙正式举办,一时间成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热点。据悉,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是为庆贺北帝生日而举办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今成为凝聚西乡人民以及从西乡走出去的港澳台同胞的同宗同源的文化盛会。在这场升腾的人间烟火中,人们感受着久违的热闹与喧嚣,也对西乡寄予了一份乡愁与热爱,更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品读着西乡的岁月悠长。
西乡,这片珠江口东岸的“百越”之地,在历经千年沧桑变幻之后,曾一度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其耀人的魅力与荣光,成为深港文化之根的重要组成,为城市的建设守住了根与魂,为百万来深建设者构建起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而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擦亮西乡的人文底色,让优质文化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也成为西乡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赓续千年文脉 重塑古城新貌
西乡从来都不是个缺少文化气息的地方。
论深度,“千年”是她的标尺。经过对黄策捕鱼山山岗遗址等九处古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西乡河两岸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也就是说,早在5000~10000年前,西乡河两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这九处遗址都位于曾经的西乡河中段,也就是现在的铁岗水库周边,符合古人依水而居的习俗。密集分布在此的古越族先民社群,史称“百越”。
到了汉代,西乡已成为相当规模的居民聚居地。具有古代深圳编年史意义的铁仔山墓葬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横跨历史朝代最多的古墓群,而由其中一座东汉墓葬出土的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年号的墓砖,是深圳历史上最早的纪年实物,也因此成为深圳城市文明史的实证。
论厚度,“交融”是她的特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起飞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现实背景,与西乡的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的新都市文化逐步形成,支撑和引领着西乡人民搏击时代浪潮。无论是老一辈西乡人早期下南洋过香港,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以“三来一补企业”为特征的经济尝试,“敢闯”一直是西乡人的品性与标签。而新时代下的新西乡人,踏着先人的足迹,带着期望与憧憬,来到了心目中的创业天堂,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论高度,“创新”是她的追求。近年来,守正创新的西乡人不断演绎着以文聚人、以文兴城的弄潮故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非遗传承保护,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传统文化,在此老树开花。诞生于福建晋江的提线木偶就在西乡扎根发芽。同时,西乡还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F518创意园、宝立方、定军山等产业园区星罗棋布。截至目前,西乡拥有区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时尚文创让西乡重现往日繁华。
传承非遗技艺 打造精品IP
翻开地图,西乡的区位优势一览无遗——东连山、西襟海、北承机场、南接城市中心,山河湖海资源得天独厚,铁岗水库、平峦山、铁仔山、碧海湾、西湾红树林公园串珠成链、熠熠生辉。这是上天留给西乡的生态富矿,如何把这些城市珍宝更好地对外进行推广?让历史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深度交融?如今,西乡有了自己的方案。
坚守文化自信,西乡大宣讲队伍交出的成绩单“亮”了。2021年,西乡街道党工委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集体。党工委基层理论宣讲案例获评“广东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思政工作案例在全市宣传系统通报学习。此外,西乡街道党工委还被推荐为市创建“百姓宣讲面对面”基层示范点候选单位。
创新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乡“火”了。今年,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如约而至,成为街头巷尾、线上线下谈论的热点。9天的庙会活动吸引200万人次到场,几乎每天约10万~20万人次。线上平台更是火爆异常,第一天线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400万人,第一天相关报道全网阅读量达1.2亿。整个庙会期间,相关流量超过6亿。作为本土市民和港澳台同胞参与最广、影响深远的非遗活动之一,这一百年庙会也已成为深圳极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聚力文艺精品,西乡老百姓的心“暖”了。近年来,西乡文艺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原创音乐小品《开眼》、歌曲《勇者》两部作品经过层层筛选,在全省百余个作品中脱颖而出,代表广东省进入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复赛。原创音乐《山海行》《摇篮》、传统木偶《小沙弥下山》分别获深圳市第十九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原创音乐及晒艺大舞台金奖。此外,西乡街道优秀文艺团队每年开展文化“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活动250余场,惠及市民达75000余人。
勇立时代潮头 激扬文化活水
既有璀璨繁华,也有人文氤氲。今日之西乡,是历经沧海桑田、历史积淀的西乡,也是挺立湾区潮头、坚定文化自信的西乡。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擦亮人文西乡的底色,让西乡故事讲得更响、传得更远?
厚植创新土壤,绽放时代之“花”。近年来,西乡秉承敬畏历史、尊重人文、保护传承以及开发利用的原则,让一批古建筑焕发新生命,但传统文化要在今时今日持续焕发生机,就不能墨守成规给人以“老古板”的印象,需要运用新观念与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目前,西乡正发动博物馆、文创企业等多方力量,结合文旅消费场景,开发出既有古典美、又有时尚范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的根脉开出绚烂的时代之“花”。
打造城市IP,寻找“破圈”之路。城市IP是近几年的热词,通过塑造、传播、延伸以及创意化运营城市IP,不仅能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对西乡而言,越来越多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来,成为西乡文化IP群打造及城市形象推广人。
拥抱数字化浪潮,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西乡正紧跟步伐,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文化领域新群体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
(本文配图由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