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爱红 张云霞
盛夏时节,走进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从山环水绕的园林小城,到移步换景的美丽乡村,再到热火朝天的旅游景点……满目青山滴翠、碧水澄澈,处处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旅游兴,则经济旺。
镶嵌在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两当,按照“全域化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季化体验”的思路,做大做强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打通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与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农旅融合的发展新路。
坚持“大景区”理念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两当县委书记郭省军表示:“我们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打造,结合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满眼翠绿、遍地鲜花,处处有景致、村村有特色、户户能待客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由此,两当坚持“大景区”理念,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甘肃省两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从旅游的功能定位、整体布局、产业转型、建筑风格、道路交通、城乡景观,到细微的设计标准、色彩搭配都做了详细规划,两当全域旅游思路明了、格局打开,“大景区”建设如火如荼。
随着《两当县精品旅游线路规划》的出台,两当设计出了以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以旅居游、康养游、民俗游、研学游为主的一月旅、季度居等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带,将全县美丽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布点成线、结点成网。
培育“旅游+”新业态
壮大文旅产业集群
两当之行哪里去?
作为甘陕川大旅游圈的一颗明珠,两当不仅是负氧离子3.77万个/cm3的生态天堂、养肺胜地,红色文化、人文历史更是璀璨夺目。
近年来,两当紧盯农业优先型和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着力做好生态产业、全域旅游、美丽两当、红色福地“四篇文章”。
以红色文化为底色,打造“两当兵变红色革命文化园区”国家4A级景区,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以绿色山水为本色,打造云屏“乡野拾光”为代表的休闲娱乐田园体,山、水、田园互为依托,春看花、夏避暑、秋赏叶、冬踏雪,怡情山水。
以民俗风情为基色,以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为依托,建成百余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热闹非凡。
以非遗文化为亮色,开发国家级非遗项目“两当号子”为代表的文艺节目表演,不断探索“非遗+旅游”的创新发展之路。
以休闲娱乐为特色,大力发展乡村亲子游、农事体验游,吸引游客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农特产品。
“啥是美好生活?咱们村现在就是。”鱼池乡乔河村党支部书记牛犇说,乔河村本是远近闻名的贫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了生机盎然的景区村,人均增收8600元,富民成效显著。
2022年,两当旅游接待人数113.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55亿元;2023年,截至五一假期结束,两当接待游客59.78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67.78%。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63.8%。
优化全域旅游布局
多元投入强“动力”
旅游要发展,保障须先行。
全域旅游战略布局,需要多元投入强“动力”。完善升级全域旅游导视系统,优化完善景区标识、观景平台、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完善路网系统,建立旅游交通体系;搭建旅游微官网平台,发展智慧景区智慧旅游。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城镇绿化、村庄绿化、道路水系绿化等九大林业工程,围绕全县“三线、两环、一路”种植蜜源植物和景观花卉,先后争创了6家A级旅游景区、3家星级酒店、1家国家丙级民宿、11家星级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来过两当很多次,每次来都有新体验。”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的游客李淑婷感慨道,“变化太大了!景观越来越美、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真正是‘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
八方游客来相会,便知山水在心中。
一个“山水园林之城、红色传承之城、立体通透之城、健康养生之城”的幸福美丽新两当,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