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 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着力推进高校思政建设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新阶段。
在新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中,外语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坚持守正创新,将“大思政课”有效扩展,着重引导大学生懂中国、知世界。
把准内涵要义
“大思政课”是一种促进各学科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新课程观,是构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要素育人”新格局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凸显铸魂育人本质。
外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大思政课”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所有学科都要聚焦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大思政课”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学评估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语言文化育人功能,并产生课程思政效果。
善用中国元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外语学习既是为了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理念和方案,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平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要切实通过外语教学“大思政课”,阐释好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新时代中国将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讲好中国计利天下、互利共赢的发展观。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要切实通过外语教学“大思政课”,阐释好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讲好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明观。要切实通过外语教学“大思政课”,阐释好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推动各国共行天下大道,更好汇聚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讲好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中华文明贯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理念。要切实通过外语教学“大思政课”,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提升教学效能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外语教师要忠实践行这一理念,才能让外语课真正成为思政课的有效延伸。外语课教师有责任深度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用真实鲜活感人的素材、跨文化交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国际传播力的新时代外向型外语人才。
巧思教学设计,让外语教学“大思政课”“活起来”。根据教学专题内容,要精心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故事,适当列举历代先贤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典籍策论、诗词歌赋,或选取名扬天下的英雄故事,巧妙阐释主题,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更加深刻的认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强化技术赋能,让外语教学“大思政课”“传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录制短视频等,讲述周围真实鲜活的故事,“小故事”反映“大中国”,用生动自然、“融通中外”的方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含义,展现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愫。
(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外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