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纪安
□ 杜福建 杨巍巍 郑文榜
春末夏初,在河南省桐柏县大河镇峡山村,71岁的刘龙喜擦着家中刚刚装好的不锈钢橱柜,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眼下,在桐柏革命老区农村,像刘龙喜一样,许多高龄特困供养人员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有了持续不断的改善。
“让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全县基层党组织的心头大事,必须常抓不懈,务求实效。”桐柏县委书记、县长党建凯说。
据桐柏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史焕岭介绍,桐柏县现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3135人,其中集中供养433人,分散供养2702人,集中供养的老人生活质量有保证,但分散供养的老人生活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桐柏县坚持把农村养老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聚焦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坚持“实事求是、按需改造、好事办好”原则,持续实施居家环境改善项目,用一个个“小改善”,让农村老人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澄清底子,问题导向。桐柏县对特殊困难人群坚持因户制宜、“兜底夯基”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和资金,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桐柏模式”,让特困老人安居乐业。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的住房安全、身体状况、生活质量、环境卫生、监护人履职尽责、“一有两同四保障”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精准发现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指导推动工作。制定了桐柏县加强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攻克集中供养“堵塞点”,提升乡镇敬老院、幸福大院等养老机构入住率;增强村级“掌门人”主责,督促其切实履行第一监护人责任,依照《村规民约》约束监护人监护行为;强化帮扶“责任人”职责,实现“一对一”常态化帮扶,加密入户次数,让走访成为常态;增强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弘扬传统美德。
一户一策,务求实效。该县由民政部门牵头,乡镇民政所协助,按照简约实用原则,着力实现“七个一”:每户发放一个铁皮柜子、一套不锈钢操作台、一个电饭煲、一个电炒锅、一个案板以及安装一个漏电保护器、一个带开关的插座。将全县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分为单独生活型、共同生活型、镇外投亲靠友型3大类,按需制定居家环境改善清单与台账,实行动态跟踪,记录老人们的有关状况,并采取政府兜底、限额补贴的资金保障方式,持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300多万元,为2488名单独生活的特困老人按照“七个一”标准配齐了生活设施,为587名共同生活的特困老人添置了家具。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农村特困群体居家环境改善项目覆盖面广,涉及人员多,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做到对象精准、项目精准,真正把好事办好。为此,该县在细化居家环境改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坚持做到试点先行,精心选取辖区内固县镇、新集乡两个乡镇作为试点,按照相关标准对特殊困难人群配备生活用品,改造用电线路,集中为其整理厨房、床铺等,并组织其他乡镇领导、民政所长,前去学习观摩、座谈讨论,鼓励各乡镇推进试点工作,并以试点村为突破,加快形成先发优势,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改善新路径。该县强化工作合力,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落实责任不力的监护人,及时予以更换。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提升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此类人员基本生活有改善、日常起居有照料、生病住院治疗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