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三个更强”

——来自国新办“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全自动智能化育秧工厂,农民在观察水稻秧苗生长情况。新华社发(谢万柏 摄)

□ 本报记者 荆文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有关部门有哪些谋划与安排?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黄炜就“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谈及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时,丛亮用“三个更强”来证明:一是生产保障能力更强,二是供应保障能力更强,三是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更强。“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丛亮说。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丛亮表示,“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督促承储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

卢景波透露,目前,压实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有关办法已经出台。在考核中将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责任细化,除了考核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责任外,还将党委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细化实化。二是突出系统观念,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一并考核。三是突出考核重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分值权重,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等重点事项,设置“一票否决”项,明确考核“红线”,守住安全底线。四是突出激励约束并重,明确对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实行重大创新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区、市)给予适当加分奖励。

“今年是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情况的‘首考’之年。”卢景波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有关办法规定,加快考核部署、严格开展考核,切实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稳、端得牢。

切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

“切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丛亮表示,我们将不断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推动市场化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对于最低收购价政策,卢景波介绍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已连续3年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连续4年提高,此前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也连续3年提高。“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是每斤1.17元,早籼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钱,中晚籼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种粮利益,坚定农民的种粮信心,促进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供应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

此外,丛亮特别指出,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现实考验,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再次凸显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584家、应急储运企业4846家、应急配送中心3542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两天的需要。

“不过,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表现为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备,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现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丛亮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努力构建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广、管理精、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丛亮表示,我们将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不断强化全链条管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浪费;举办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

黄炜具体介绍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节粮减损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首先是抓为民服务减少收购环节损失。收购环节,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按照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到现在2%以内。

其次是抓技术应用减少储运损失。主要是采取措施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还有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技术,改善储存条件和储存粮食质量,减少坏粮损失。新技术应用后,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运输环节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运输专用车、散粮物流装具等技术装备,减少粮食运输损耗。

再次是抓适度加工减少成品粮生产损失。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同时,重点抓好粮食加工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别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学加工标准,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最后是抓宣传教育,减少消费损失。

黄炜表示,切实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需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从业者、消费者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起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更好端牢“国人饭碗”。

2023-05-22 ——来自国新办“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906.htm 1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三个更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