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优化构建面向受益者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产品总值(GEP),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目前,GEP核算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践探索,核算的主要难点是从实物量到价值量的转化,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GEP核算未考虑到受益者,未考虑到供需关系,缺少国民账户体系引领,指标体系尚不完备。未来,应探究受益者与生态产品的供需关系,形成受益者视角的生态产品清单;构建面向受益者的中国SEEA及生态产品账户体系;构建基于SNA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GEP核算的数字化技术平台。

□ 宋有涛

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建立”。时隔两年,笔者在总结全国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案例以及本团队开展的GEP核算工作基础上,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学理属性、关键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有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所帮助。

生态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属性

生态产品总值,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一般以一年为核算期限。从词义上看,生态产品价值概念包含更多的是其经济学内涵,涉及价值认知、测度和分配,归属于经济学科。从学理上考察,生态产品价值理论是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革命性突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论创新,它的学理意涵为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基石。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问题探讨

截至目前,我国的GEP核算试点已覆盖16个省份、29个地级市、160余个县区,并制定了许多地方技术规范和指南。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国家标准。笔者团队也先后开展了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0余个市县的GEP核算,主持参与编制了辽宁省、天津市等地《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创新研发了近海海域GEP核算指标体系和冰雪服务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为辽宁省、天津市、福建省三明市、江西省资溪县等地提供“数字两山”GEP核算管理平台、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等技术支持,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GEP核算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践探索,核算的主要难点是从实物量到价值量的转化,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GEP核算未考虑到受益者。生态产品(生态系统最终服务)将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直接贡献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实物量指标,其产出取决于生态系统条件和过程(中间服务),但实物量能否成为生态产品与受益者有关。作为实物量向价值量转化的枢纽,受益者可以是人类社会,亦可以是自然环境等,目前尚未存在明确的受益对象分析及各服务相应的贡献权重研究。

GEP核算未考虑到供需关系。当前,GEP核算主要考虑生态产品供给方,对产品需求方、产业服务方存在较大缺失。另外,从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需要明确生态产品服务边界和范围。核算覆盖范围存在物理限制因素,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等关系紧密,其范围模糊造成未能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服务边界,导致GEP核算各项重叠度高,受益者范围大于实际,主观性过强,核算结果难以应用。

GEP核算缺少国民账户体系引领。笔者认为,GEP核算应参考国内生产总值(GDP),紧密依托于国民账户体系(SNA),其核算框架至少应包括三部分:生态产品存量价值(生态资产)、生态产品流量价值(生态产品总值)和生态环境损害负价值(生态资产负债),但截至目前,GEP核算的内容仅包含流量价值部分。另外,许多研究者混淆了生态产品存量价值和流量价值,这也是不同团队GEP核算结果差别较大的原因之一。

GEP核算指标体系尚不完备。当前,GEP核算主要以陆域为主,海洋GEP核算体系还比较薄弱,缺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冰雪生态服务等指标,导致自然保护区和寒冷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被严重低估。比如,笔者团队核算的黑龙江省保育价值为3486亿元、冰雪服务价值为2.06万亿元。另外,GEP核算过程包含了人工、资本等大量非自然过程价值,物质产品照搬第一产业统计数据,调节服务中未作出实际贡献的价值被夸大计算,GEP核算结果缺少质量控制等。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发展对策

探究受益者与生态产品的供需关系,形成受益者视角的生态产品清单。笔者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论》一书中,从供给——需求角度对生态产品的受益者进行了分析,其主体主要包括产品供给方(生态系统、政府、企业、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等)、产品需求方(人类社会、自然和社会整体等)以及产业服务方(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技术支撑服务单位、绿色金融机构等)。因此,应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对不同受益者影响的对象、过程、路径和范围,阐明其作用的时间、空间机制,将现有研究中对于区域的整体研究基于自然因素进行网格化,建立明确的功能区域,设立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区域相关的供给区、服务区、需求区,同时明确各个区域辐射范围,排除非受益者以增加精度;并通过相关经济学模型分析,探究受益者与生态产品间的供需关系,形成受益者视角的生态产品清单。

构建面向受益者的中国SEEA及生态产品账户体系。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更具有代表性,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依托国民账户体系,以附属方式新增加资源和环境核算内容后提出来的。笔者团队曾分别以辽宁省和盘锦市为例,验证了SEEA-CF(中心框架)和 SEEA-EA(生态系统核算)在我国地方省、市实施的可行性。因此,应以此为参考,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Chinese SEEA)及生态产品账户体系,即由生态产品存量账户、流量账户、生态环境损害账户构成的三大账户,其中存量账户和流量账户分别包括陆域、海域2个主题子账户、冰雪1个专题子账户,损害账户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个主题子账户,系统反映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分布、价格、权属等信息。

构建基于SNA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笔者在主编的《环境经济学》一书中,对环境经济核算与国民账户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因此,建议结合经济与生态环境受益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SNA构建生态产品存量实物账户,包括生态系统范围账户、状况账户、服务账户,并通过制定基于成本、需求、市场导向的生态产品存量定价方法,进一步进行存量货币价值核算,包括生态系统资产和关联资产。在此基础上,以从供需角度探究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流的结果为支撑,对接生态产品流量账户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结果,并结合经济、市场、生产、生活需求,优化完善生态产品流量价值核算体系,在设置上与SNA的基本核算(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金负债、国际收支)和扩展核算(资源环境、人口与劳动力、卫生旅游、新兴经济)实现有机对接。

构建GEP核算的数字化技术平台。继欧阳志云团队开发IUEMS核算平台后,2023年笔者团队研发出东北地区首个“数字两山”GEP核算管理平台,实现了GEP数据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的展示与管理。平台未来的发展应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涉及的海量资源信息和GEP核算模块等录入信息系统,依托遥感技术、地理空间数据和测绘信息,叠加各类功能图形信息,形成“一张图”GEP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通过打造基于云的GEP数据底座,建立分析推理训练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实时、智能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绘制“生态产品价值地图”,实现GEP地块级精细化动态核算,以此推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实现生态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交易平台的嵌套管理。

当前,GEP核算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十年来它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而且极大可能改变人类的发展史。正如笔者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论》一书中所述,“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种植文明和工业生产文明三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指人类不再单纯地通过改造自然世界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而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共同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类的优美生活环境需要。如果说以工业产业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延展)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笔者坚信,GEP核算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将引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一个漫长但并不遥远的实践过程。

[作者系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东北)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23-05-05 ——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问题与对策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554.htm 1 优化构建面向受益者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