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来宾市兴宾区打通社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 黄 弢 莫雪梅

为有效破解长期以来“民有所呼、谁来回应”“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基层治理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探索建立“吹哨报到”“乡呼区应”工作机制,聚焦“三力”提升,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增强。桥巩镇毛塘村“五清单、六步骤”议事机制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典型,滨江园小区“红色物业”社区管理做法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凤凰镇新隆村、良塘镇北合村、桥巩镇毛塘村3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建强治理“主阵地”

提升指挥调度力

坚持以党建引领,推行“乡呼区应、上下联动”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兴宾依托“吹哨报到”和“乡呼区应”综合调度中心,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综治平台,统筹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员、派出机构干部等力量建立村委(社区)民意表达室,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四会一队”,即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志愿服务队5个村(居)民自治组织,充实“哨件”收集和处置力量,形成了“党组织+村委(社区)民意表达室+自治组织+N”的“吹哨报到”“乡呼区应”社会治理链条,共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信息化为支撑、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主阵地。

强化综合执法“一体化”

提升执法执行力

坚持执法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原则,设立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和街道城市管理执法中队,调剂下沉基层执法机构事业编制230名,由乡镇(街道)直接管理,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形成“区乡(街道)一体、条块协同”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模式。科学合理地将执法权下放,实现基层事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近年来,兴宾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农房管控等领域的37项执法权下放至乡镇(街道),并以其名义集中行使。通过权限下放、力量下沉,打造基层行政执法“一体化”,为该机制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实现基层事务“看得见、管得着”。

打造化解问题“终点站”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通过职能“补位”服务基层的吹哨报到机制,更加及时有效地处置问题,推动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兴宾全面厘清区直部门与乡镇、属地镇街之间的职责边界,编制印发《来宾市兴宾区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事项清单(试行)》,共梳理出矛盾治理、民生服务等8大类361个事项,涉及26个部门(单位),明确“呼叫”情形和标准,实行“一张清单管权责”。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横向以“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区直单位→区级”为块,纵向以“群众→网格员→村委(社区)→乡镇(街道)→区级”为条,建立健全“吹哨报到”“乡呼区应”运行机制,通过打造“时间银行”“和事佬”志愿服务队品牌项目等,推动矛盾纠纷化解3080件。赋予乡镇(街道)对辖区需区级职能部门解决事项的协调权和基层党组织、“四会一队”等基层自治力量的参与权,创新推行“呼、转、办、督、好”五项机制,实现发现问题及时“呼”、研判问题迅速“转”、解决问题马上“办”、分析问题跟踪“督”、反馈结果回应“好”的运行效果,打造“吹哨报到”“乡呼区应”全链条闭环模式,有效破解基层综合治理难题870件,实现基层治理诸多难题从“没人管”到“有人干”有效转变。

2023-04-1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015.htm 1 来宾市兴宾区打通社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