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突破难点全面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新发展

□ 刘 璐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是基层政权治理能力重要内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安全防线,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亟需处理好基层应急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基层应急管理关键是应急管理规划。面对常态化和非常态化应急管理工作,乡镇(街道)应做好基层应急管理规划,按照基层组织应急管理现实状况进行科学判断,深入分析当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不断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具体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专门的基层应急组织,并下设应急管理工作组、应急保障组、应急管理站等;二是完善乡镇(街道)应急预案;三是构建综合应急指挥系统。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新发展阶段公共安全的水平。

基层应急管理根本是人才。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注重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基层应急队伍,发挥基层应急人才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具体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有效团结各方面力量,做好基层应急人才工作;二是坚持应急队伍建设不放松,依托街乡、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组织“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基层应急队伍,做到有队伍、有预案、有演练,让群众初步具备社区灾害应对能力和居民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坚持应急宣教不松懈,加强对乡镇(街道)相关干部进行法律和监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应急队伍活力与战斗力,确保基层群众安居乐业。

基层应急管理前提是应急保障。建立应急物质和应急装备的储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一是统筹保障应急物质储备。依据辖区应急物质储备总量与种类情况,建立基层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动机制,延伸应急物质储备网络,采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动态周转等不同储备方式,实现应急物质储备站点全覆盖,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二是加大应急装备工作管理。依据基层风险防控实际和装备储备难易程度,建立网格化应急装备服务保障模式;依据应急物资传统管理难度,建立应急装备可视化定位跟踪管理平台。

基层应急管理核心是应急能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应把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具体体现在:其一,预测预警能力。乡镇(街道)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加强预警分析、风险识别,形成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管理的无缝切换;其二,社会动员能力。乡镇(街道)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下的扁平化应急管理模式。成灾之时,能够及时地将街道相关负责人、专业应急救援队、志愿者等各类处置力量赶到现场,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应急管理效率;其三,先期处置能力。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及时报送突发事件信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救援情况,在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保护,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做好奖惩。

基层应急管理支撑是应急科技。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问题,提升基层整体应急管理水平。秉承“服务为民”和“安全为重”的初心,将党建引领、科技先导、应急管理融于乡镇(街道)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党建引领和基层应急管理实现“一图全揽”;将生命至上、关口前移、综合协调、专业处置等应急管理理念注入综合指挥平台各子系统建设,满足基层组织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提高基层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研判能力;将属地企业、医院、学校等重点单位融入乡镇(街道)地理信息网络“一张图”,解决数据壁垒和信息沟通不畅问题,实现“网格连心”,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动态化、信息化、智慧化。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2023-04-1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7011.htm 1 突破难点全面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新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