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福鼎市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新通道,推进林业发展优势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截至目前,福鼎市林地面积10.8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44.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65%,林木绿化率63.61%。
高位推动 优化治理格局
健全三级林长体系。福鼎市设立市、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其中市级林长2名、副林长17名,乡级林长34名、副林长160名,村级林长279名。市级林长系统谋划林业改革发展思路,出台宁德市首个林长1号令,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乡级林长带领镇村干部深入山头地块参与森林督查外业核查和生态复绿等具体业务;村级林长将巡山护林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
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坚持“林长+”模式,构建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共建共治格局。组织部门将林长能力提升列入干部培训计划,将乡镇林长履职情况纳入年度述职内容;编制部门及时理顺编制,设立林业发展中心;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全市共投入林业相关资金4272万元,每年单独预算60万元分别用于林长制工作和林业案件技术鉴定经费。出台“林长+法官”“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发展和生态司法保护相衔接机制。
推进督查整改落实。福鼎市委、市政府大督查办公室与效能办、林业等部门通力合作,定期开展林长制专项督查,形成督查反馈报告供福鼎市委、市政府决策,并督促乡镇就有关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推进工作落实到位。实行每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等机制,督促林长制、互花米草除治、森林督查等工作落到实处。比如,在互花米草除治行动中,综合运用观摩会、现场会、每周调度等方式,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率先在福建省完成1883亩的除治任务。
机制创新 筑牢生态屏障
创新综合巡查机制。福鼎市统筹护林员、土地管理员、河道专管员等六大员,在各乡镇试点开展综合巡查执法,运用智慧林业(国土)平台、无人机等智能数字化手段,大范围精准采集森林资源影像数据,及时收集森林资源变化图斑,第一时间摸排上报毁林开垦等问题。创新护林员管理机制,配备市级护林监管员、乡级专业护林员、村级护林协管员,建立巡护——监督——管理三级护林员体制。
创新林业执法体制。通过开展林业全员执法、乡镇共同执法、部门协同执法、数字科技执法,整合全市林业执法力量,在福鼎市划片成立6个基层林业执法协作片区,提升林业执法效率,成为福建省首批十大林业执法改革试点县之一。试点以来,对同一区域相同违法行为在前期调查取证、信息摸排准确后开展集中办案、鉴定,提升办案效率,降低执法成本。2022年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28起,查扣挖掘机28部。
创新生态修复机制。引进蚂蚁森林公益基金2100万元参与生态修复,在佳阳、前岐等沿海乡镇种植红树林1075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引进蚂蚁森林公益基金修复红树林的城市;引进金融机构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互花米草防治专用)三个“全国首单”项目落地福鼎。
产业升级 推动绿色惠民
做强林业经济。福鼎市栀子种植面积5万多亩,出台扶持栀子产业发展10项措施,开展精深加工研究,栀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做深白茶产业,建设生态茶山,发展“白茶+森林康养”项目,推动大荒白茶、品品香、绿雪芽等茶企申报森林康养基地,目前福鼎市建设森林人家4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试点基地1个。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林权抵押、流转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福鼎市林业专业合作社119家,林下经济面积12.88万亩。
做好要素惠民。利用规划编制推动林地保护,提前建好生态林、沿海基干林带储备库,满足用林政策需求,在以不牺牲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推动经济发展。2022年以来共建立沿海基干林带储备库20.63公顷,省级生态林储备库84.44公顷。同时积极破解项目建设用林难题,在促成宁德时代福鼎生产基地项目落地上,创新提出沿海基干林带布局优化调整思路,从项目立项到470亩林地用林审批仅用时1周。
做优绿化景观。以打造口袋公园、乡村公园为抓手,建设具有不同生态区位特色的森林村庄、宜居乡村,发挥生态效益。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整治提升太姥山、翠郊古民居旅游公路沿线景观风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两高”沿线景观绿化带,整治提升绿化景观带22公里。打造“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深入开展“春节回家种棵树”“送绿下乡”“网络赠苗”等活动,实现全民义务植树人数30.17万人次,完成植树任务99.81万株。
(福建省福鼎市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