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产业经济

潮涌葫芦岛 混改十年再看中国“锌”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纪实

工人们正在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的电解铜厂内忙碌工作。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海滨城市葫芦岛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京津冀经济圈交界处,能够更早感受到革新的机遇。想要探究这座位于辽西走廊的半岛城市如何焕发新机,就必须看一看这里改革最火热的地方。记者近期调研探访了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新中国第一块锌锭在这里诞生,无数冶炼人才从这里走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号角在这里吹响。这座拥有80多年历史的工厂,浓缩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她坎坷起伏的改革路似乎也与东北老工业区的衰与兴共振。

□ 本报见习记者 艾丽格玛

□ 本报记者 王军善

从疾驰的车厢内向外看去,丘陵与平原交替掠过,泛着蔚蓝色彩的海平面隐约可见。这是从北京开往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动车——若要往东北去,这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

走出葫芦岛北站,热烈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海滨城市葫芦岛1989年建市,从空中看像个“葫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京津冀经济圈交界处的葫芦岛市,能够更早感受到革新的机遇。

想要探究这座位于辽西走廊的半岛城市如何焕发新机,就必须看一看这里改革最火热的地方。本报记者近期探访了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葫芦岛有色”),新中国第一块锌锭在这里诞生,无数冶炼人才从这里走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号角在这里吹响。这座拥有80多年历史的工厂,浓缩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她坎坷起伏的改革路似乎也与东北老工业区的衰与兴共振。

重整老国企 共享混改成就

东北的海滨,冬春之交依然寒风逼人。但在冶炼工厂里,工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炽热的锌片冷却台旁,葫芦岛有色党委书记张正东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1月份,我们实现了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32.52%、化工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4.60%的‘开门红’。”他表示,从40多亿元到近200亿元,“公司十年来产值大大提升了”。

然而,就是这同一座工厂,11年前的亏损额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亿元。贷款逾期风险迫在眉睫,这座与城市共振的巨型国有工厂似乎陷入了无法逃离的泥淖。

2012年11月,一纸关于葫芦岛有色破产重组的解困方案在国务院国资委通过,破产重组的序幕从此拉开。2013年1月,重组方案获得法院正式受理;2013年10月,中冶集团控股55%、宏跃集团持股35%、辽宁省和葫芦岛市各持股5%的股比目标敲定;2013年12月,“最终期限”到来之前的最后关头,公司股权结构调整正式完成。

一年之内,这座赫赫有名的冶炼工厂做到了扭亏脱困。民营资本的引入、管理模式的更新,让工厂的冶炼炉重新闪耀起火热的焰光,厂区再次恢复了生机。“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打了大胜仗”,2017年一篇回顾国企改革标杆做法的报道如是说。

“逆风翻盘”的关键在哪里?宏跃集团董事长于洪认为,葫芦岛有色最大的财富,是“人”。

2023年元旦前后,葫芦岛市疫情感染人数达到波峰,葫芦岛有色工厂也未能幸免,有近四成的岗位突然没有了人手。但冶炼的熔炉温度高达1000多度,需要24小时运转,一分钟都不能停,怎么办?

负责一线工作的公司副总经理、刚刚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的王晓红感到责任重大。他主动请缨,拖着发烧到38℃的身体,靠两片退烧药坚守在岗位。

在葫芦岛有色,像王晓红这样的员工太多了。“我们有很多员工对企业有着一种感情,这感情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工程与设备管理部负责人聂巨峰提到这段日子,感慨万千。这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不可替代的。

记者参观了工厂内的党建活动阵地建设橱窗,一组组图文并茂的精美宣传海报在每个厂房门口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着,吸引着过往的职工驻足细读。产业大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步伐才能更加铿锵,心声才能更加嘹亮。据了解,葫芦岛有色始终将党建工作和各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使政治优势不断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党建工作如春风化雨,融进了工厂的“血肉”,也熔炼了工厂的“灵魂”。

如今的葫芦岛有色锌厂,有不少员工是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锌厂子弟。73年前,在废弃的厂房里排除万难炼制出新中国第一块锌锭的那股子精气神,仍然在这里传承。

为了不辜负这些宝贵的付出,于洪和他的团队挖空心思谋发展。煤改气、护环境、降成本、挖效益……熔炉源源不断地产出闪闪发亮的锌锭,长期干民营企业的于洪凭借敏锐的直觉、高效的决策,让几近“休克”的老厂房“枯木回春”。为了保障所有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将涉及决策部署,生产经营管理、机构和人事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公开公示,让职工知晓、参与。这样做,让职工疑惑顿失、心气理顺、热情即来,对推动企业和谐健康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葫芦岛有色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夏凤申告诉记者,自2015年以来,员工的工资待遇“水涨船高”,收入翻番,近三年吸引了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内的近百名毕业生来公司发展。

同时,积极解决员工子女就业问题,切实关爱困难员工家庭,把困难员工、困难群体作为关怀重点,为全体员工办理重大疾病险。不断提高员工综合能力,通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该公司有超过1500人通过了辽宁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并获得高级职业等级证书。

就这样,企业和员工“双向奔赴”,共享着蛋糕做大后的成果。

搞技改立品牌 再铸中国“锌”

1月13日,一场关于东北振兴的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会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提出,“东北经济在波动中坚韧复苏,东北振兴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指出“东北振兴仍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想要在过往的成就上再进一步,实属不易。身为“老东北、老国企”的葫芦岛有色,还在尝试着新的突围。

锌和铜,是葫芦岛有色的拳头产品。但翻看2022年生产简报,“综合回收系统,使黄金白银等主要品种产量得到再次飞跃”引发了记者的好奇。葫芦岛有色董事、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天立向记者介绍,这套综合回收系统的运转,让2022年的白银产量达到170吨,黄金产量则达到了1.36吨。

“回收”,意味着原料来自于废弃物。郭天立介绍说,综合回收系统通过对新一代火法炼锌和湿法炼锌进行工艺上的互补,对铅、银的回收效果好;而炼铜和炼锌的工艺互补,由于工艺的多样性,回收系统可以做到“一鱼两吃”,将有价值的金属部分完全提炼出来。不仅如此,综合回收系统还能够将品位低的矿石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富集,提高矿石品位,再入炉熔炼,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技术改造,几乎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郭天立一谈起技术,便神采奕奕。“综合回收系统可以将生产线产出的余料进行回收,其中的金、银、铟、镉、铋、锡、铂都很有回收价值。从整体来看,原料中的银回收率能达到95%,黄金的回收率也大幅提升。”有了新的方法,就可以开拓新的领域。过去难以处理的弃渣,现在就可以用这套系统来处理。掌握了回收利用的新工艺流程,仅从这些“垃圾”里面,就能处理回收差不多120吨白银,还有一些以往未能成功提炼的锌、铅和铜成分,可以带来新的效益。

针对技术改造工作,郭天立还举例道,“炼锌的第一道工序要用到沸腾炉,这个炉子从本身特点上来讲,含铅高了就不行,会烧结,所以必须保持沸腾状态,让矿石在炉子里沸腾悬浮,才可以将氧化锌提炼出来。为了提高效益,董事长于洪亲自带着团队研发,发明了一套喷嘴系统,并申请了专利。现在只有我们能应对(矿石)含铅太高的状况。”

对技术的重视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葫芦岛有色发展的历程中。除了冶炼工艺的创新,在尾气排放、绿色生产方面,葫芦岛有色也主动担当了重要的责任。

一般来说,冶炼行业对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是1立方米400毫克以下,京津冀一带则需要执行100毫克以下的标准。公司副总经理王峥强向记者介绍,葫芦岛有色大力投入环保技术的改进,将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在10毫克以下,而在生产过程中,废气每多一分脱硫,就要多投入一分的成本,但葫芦岛有色始终将环境保护列为优先事项,算的是长久的“总账”。同时,自引入新奥燃气提供的清洁能源以来,公司“煤改气”转型成功。“我们是真正实现完全采用清洁能源生产的第一家冶炼企业,”王峥强介绍道。

自研、自创、自用技改方案,吸引了更多人群策群力。据悉,包括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恩菲、中国瑞林、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在内的院校、设计院、研究所等科研团队都与葫芦岛有色保持着密切的技术交流关系。

树立品牌,是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一手重要棋。锌业股份副总经理王永刚告诉记者,昔日,“葫锌”品牌一炮打响,成为老国企铸就海内外名誉的免检核心产品。如今,葫芦岛有色的白银品牌也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注册,阴极铜、黄金的注册工作也在推进。“向主业聚焦、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向巨人靠拢”,作为一座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家企业正努力迈出振兴的坚实步伐。

潮涌半岛 逐梦宏愿

技术提高了,品牌打响了,社会责任也更重了。

一直秉承“私企不私,民企为民”理念的葫芦岛有色,始终主动自觉地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希望树立起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品牌。

对内,葫芦岛有色党委工作部部长孙博细数,葫芦岛有色始终注重激发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开展协商民主,每年采纳职工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近千条,持续围绕生产消耗等方面降低成本、降能耗,对合理化建议以及情况实、分析透、建议准的提案,进行年度单项表彰和奖励。员工与企业休戚相关,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员工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管理,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对外,锌业股份办公室主任姜常青向记者介绍说,该集团2019~2020年间捐赠2000万元在建昌县八家子镇建设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对于家庭困难的绥中县高中学子发放助学金累计过千万元;在棚户区改造、扶贫帮困、建桥修路、养老抚幼等领域大量投入捐助。

2022年,葫芦岛有色的生产总值几乎相当于葫芦岛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它的命运已经与这座城市深深地交织,而这座工厂从衰落到另辟蹊径、重振雄风的历程,也正是东北地区衰与兴的缩影。

葫芦岛市因资源而兴、因工业而名,这里曾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锌冶炼基地,也是全国第一个炼制大庆原油的地方。但同时,人口流失、工业衰退、增长停滞仿佛魔咒一般笼罩着这里。东北老工业区作为昔日的“共和国长子”,如今则面临着重振兴盛之议题。

在望海寺公园附近的山上,记者看到,远处码头上的港口起重机林立,在粉蓝色晚霞的笼罩下,机械而又有条不紊地把一箱箱货物从船上吊起,放到码头上。近处,1930年刻上“葫芦岛筑港开工”字样的纪念碑,在海风的侵袭下傲然屹立,守望着这座著名的不冻良港。

距离海岸一段距离处,是葫芦岛的“飞天广场”——广场上矗立着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塑像和“神舟五号”返回舱模型,这是为了纪念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而修建的,杨利伟的故乡正是葫芦岛市绥中县。当地人总是笑称,在葫芦岛,既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海”。

坐拥港口、铁路、矿产等多种资源,葫芦岛市发展出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船舶机械和能源电力四大产业。而近年来,在沿海经济带建设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双重战略定位”中获得突破,成为葫芦岛市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坐标的重要抓手。

“东北振兴”,不是单纯的口号和简单的数字,而是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家企业、每一片厂区的真实生活。对于东北的发展来说,资源禀赋是赐福,但也可能成为桎梏。而如何挖掘丰富的资源孕育出“老工厂”背后的品牌富矿,是这里的“老国企”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记者一行离开前,该公司党委工作部的同志为记者播放了题为“百年宏愿、飞跃梦想”的纪录片。片中,记录着6年前中国改革报社记者在这里走访报道的版面,讲述着葫芦岛有色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传奇故事。如今,重整后的老国企早已摆脱生存与死亡的困境,追逐起新的“百年宏愿”。

2023-04-03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6886.htm 1 潮涌葫芦岛 混改十年再看中国“锌” /enpproperty-->